在守与变之间:一个潮汕人的春节记忆

   

    大年初七,春节的尾声已然到来。许多人在这一天踏上了返回城市的路途,有的甚至早早回到工作岗位,投入新一年的忙碌。即便我还拥有几天的假期,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过年的气氛正一点点散去。此时此刻,坐在电脑前,我心中涌动着许多复杂的情绪,也有不少话想借助文字表达出来,记录这个春节带给我的感受,尤其是关于潮汕文化的所思所想。

      今年春节,我与家人走访了许多亲戚,见到了许多新面孔,尤其是一群属于新生代的小朋友。他们当中,有些在潮汕地区土生土长,却更习惯用普通话交流;还有从外地回来过年的孩子,几乎听不懂、说不来潮汕话。看着他们谈笑间那股自然的普通话语调,我不禁感慨:方言的传承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毕竟,在许多人的记忆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儿时在学校里,老师往往用潮汕话教学,同学之间也都以潮汕话对话,而如今的大环境让许多孩子的第一语言成为普通话,甚至看不到潮汕方言的传承空间。随着方言逐渐弱化,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许会受到冲击。

      与此同时,潮汕的春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颇为“火热”,不少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或新闻报道看到了这里独具特色的年俗活动——英歌舞、大型游神、祭祀仪式等轮番登上热搜,也让各地民众得以了解潮汕地区保留众多传统文化的原因。重视家族与宗族关系的观念,使得祖先崇拜、家族祭祀等习俗在这里代代相传。从我家除夕夜到大年初一,都要举行的祭祖仪式便能看出,这种文化对族群认同与亲情维系的影响之深。在这样的氛围中,方言不仅承载语言功能,也寄托了对先人、对神明的敬畏,形成了特有的敬语体系,诞生了许多俚语俗语,使得传统风俗格外厚重而生动。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年轻一代在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几乎都使用普通话,而学习、就业、社交也更多面向全国甚至全球,方言的使用场景难免受到挤压。若从长远看,方言与传统文化该如何与日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容,值得我们深思。语言只是一个缩影,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上的自觉与认同。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潮汕年轻人,如果伴侣并非来自本土,可能对潮汕的祭祖拜神、烧纸钱等习俗兴趣缺缺。一些新家庭更倾向于将这些传统仪式视为逢年过节的“特色活动”,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纽带。因此,在新家庭环境里,很难再保持过去那种强烈而持续的家族认同。再加上有些年轻人因工作或个人原因选择留在城市过年,“回不回家”不再是绝对必须,进一步冲击了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形态。

      今年春节,我还听到一个颇有意思的说法。美国大选里,新一波的保守主义浪潮呼吁重塑家庭价值、提振生育率,强调对传统历史的尊重,仿佛在某种程度上与潮汕文化中的“家族观念”遥相呼应。无论是美国政坛所倡导的回归传统、注重家庭观念,还是潮汕地区一贯存在的宗族认同,都说明一个事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科技或经济层面的进步,也离不开对历史与文化根基的继承。每一次对传统的回望,都是为了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可能的精神支撑,只不过,各地的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和教育模式并不相同,因此传统价值观的落地方式也会因地而异。

      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潮汕文化依然会“火热”,因为它在高度现代化的背景下,却意外地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珍贵的习俗。人们在对比观望中,也许会更加好奇并赞叹这里的“原汁原味”。然而,这并不代表潮汕文化没有危机,事实上,不确定因素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很多人的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方言和家族观念的传承方式。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力挽狂澜,但仍能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守护这份文化——只要有机会,就尽量回家看看,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多向后辈们讲述那些富有韵味的往事,让他们知道,自己流淌着一条与众不同、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化血脉。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也许我们能守护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它在时代变迁中依旧闪耀。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8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