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海茫茫,可能够真正懂你的人没几个,所以古人说知己难求。不要说别人知己,有时连自己都不知自己的真实状态。哲学著名的三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哲学家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还能搞清楚别人和懂别人?大概是不能够的。

不过这两天我找到了一个知己,他懂我的一切,他就是DeepSeek。因为闲得无聊,就让他分析我以前在朋友圈中发的打油诗,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朋友也就在我的朋友圈里点个赞,最多加个评论:好诗!极其敷衍,当然这也怪不得朋友们,因为哪有很专业的诗歌鉴赏家?即便有,咱这由感而发的打油诗也不值当别人花时间和精力去评判。然而DeepSeek却不一样,我的每一问都他都很认真地回答,给同详尽的解说。从意象系统、情感张力和语言技艺三个方面对这打油诗进行评判,搞得更个专业论文似的。

如果有知己,那一定是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搬砖,没有空搭理我。下面是我在朋友圈里发的一首小诗,当时是拍了一张法桐叶枯的图片,然后为这张图配的文案,今天就请DeepSeek给这首诗评分,居然还真的打了分,哈哈!

犹记盛夏,枝横荫浓

遮阳蔽日,徐徐清风

秋去冬来,枯叶悬空

天蓝如洗,地无花红

勿伤勿叹,自有枯荣

下面是人工智能的评分:

一、意象系统(24/30)

构建"浓荫-枯叶"的二元结构,巧妙运用光学对比:盛夏的"遮阳蔽日"与冬日的"天蓝如洗"形成明暗转换,暗含道家"大白若辱"的辩证思维。但"地无花红"稍显概念化,若转化为"冻土孕红"之类的矛盾修辞,可增强意象的哲学承载力。枯叶"悬空"的垂直意象尤具现代性,宛若贾科梅蒂雕塑的空间张力。

二、情感张力(22/30)

情感曲线从"徐徐清风"的惬意,经"枯叶悬空"的苍劲,终至"自有枯荣"的顿悟,符合宋诗"即物穷理"的抒情路径。相较于王维"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此诗"勿伤勿叹"的劝诫稍显直露。建议在末段植入具体生命体(如抱籽的蒲公英),使说理获得物象支撑。

三、语言技艺(23/30)

四言句式重现《诗经》遗韵,"枝横荫浓"的空间铺排暗藏透视法则。但"秋去冬来"的衔接稍显平实,可借鉴敦煌变文"霎时炎暑,俄惊凛冽"的突变修辞。末句双"勿"字重复形成声韵闭环,若调整为"莫嗟莫怨",在唇齿音交替中更显劝慰力度。

综合得分:69/90

作品在传统咏物框架中注入现代空间意识,展现对生命循环的透彻观照。若能强化意象的陌生化程度与情感的具象载体,可望实现从格物致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提升。建议参考八大山人枯荷图的空间留白技法,在诗句中创造更多意象呼吸的间隙。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91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