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研究几个程氏族谱谱系,千年之前的记录还是比较可信的
对照研究几个程氏族谱谱系,千年之前的记录还是比较可信的
最近闲来无事随便看看家谱。上次写了一篇看家谱祖上也曾阔过,虽然是炫耀的心理,但对千年前的记载不敢说怀疑,心中还是有点疑惑,决定上网查询一下,能否查询到一些佐证。
当然,族谱属于家族档案,是相对私密的,有的族规明确规定,家谱不得外传,能够上传网络的完整谱系极少。
上网查询,发现两个人发布了自己的详细的族谱记录,从确定程氏的先祖伯符世开始,一直延续到百世左右。
看大致的内容,和自己莒南程氏族谱比较,应该就是根据族谱的内容辑录的。
一个是发布安徽新安程氏南宗,世系1——73世,发布在美篇,作者名翁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
还有一个江西的谱系,发布在简书,文章最后标注:“修订时加以符号及注解并删节和补句。程振薰一九九五年于成都。”
还有几个简单的家谱世系,只是通过简单的表格或箭头,记载从伯符一世到百世左右的一脉联系。
为了验证千年前的记载是否属实,我决定将上面安徽和江西的两个谱系,和莒南的谱系加以综合对照,看有何异同。
首先将江西、安徽两个族谱下载下来,都是Word格式,很方便编辑整理。但我的莒南谱系是原书手机拍照的图片,没有整理成文字版。
想放在一起对照,决定偷个懒,直接把族谱的图片用图画打开,再把另外两个族谱的内容标注在莒南族谱的空白处,方便对照。
想着比较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麻烦。一天顶着老婆的白眼,没有做其他的事情,不知不觉,晚上到了十二点多,居然没有一点困意。
太晚了,还没有做好,干脆停下,洗漱睡下,高速运转的大脑却一时停不下来,居然睡不着了,一夜既清醒又混沌,睡眠严重不足。
今天又在头脑恍惚中继续整理了一天,还要写作业,干脆就以族谱为题吧。由于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祖先历史,也算不上家族隐私了,不妨随便写一点。
上面两个族谱世系从一世到六十世,人物的姓名,事迹、世系关系基本相同。但表述详略不一,可以看出应该是不同人编纂,而非照抄。
其中有个别的差异,比如每世兄弟排行有不同,这也好理解,比如配某氏生几子,而后续娶某氏生几子,可能这样兄弟间就有不同的排法,可能有按年龄排序,有按嫡子庶子排序。
还有的甚至有缺漏,比如有的表述生四子,有表述三子。
当然这些也不可详究,毕竟过去婴儿死亡率高,甚至早夭的情况也很常见。
最终发现,这两个族谱和我们莒南的新安程氏,是一个族系,在伯符后第60世、新安16世是一个共祖,子響。在隋朝时,子響:仕隋,袭董安侯。娶吴郡陆氏,续娶江陵平氏。生三子:翻、诩、育。
诩之后,主要在南方江西安徽诸省。育之后,到62世,皆,迁中山博野,开新安北宗。富,迁江西南昌。
程育,一名程翊,字幼虞,生二子:程皆、程富。
还有几个比较简单谱系,可以看出,都有共同的始祖。
洛阳程氏,程颢程颐,在伯符72世,新安28世一个共祖,秀。莒南族谱记载:秀,字景思,唐进士,封兵部侍郎少府少监,(配)高氏。
还有重庆江津支系安定堂的谱系,也可以追溯到新安16世,一个共祖,子響。
一个遵义的谱系,程颢后人,公祖也是新安28世祖。
从这几个谱系的对照中看出,千年前的谱系传承还是比较可信的。
毕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族世系传承是人生中绝对首要的事情,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多数家谱女儿也都记载上,不是只能有儿子才能续后。
即便发生战争,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作为一个家族首先要紧保护的就是家谱,如同国家的社稷祖宗牌位一样重要。
中国自古就是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的传承观念。
家谱承载着家庭伦理规范,塑造着家族的人格精神,维系着基层的社会秩序。
因此,自古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支持。国家对规范的家谱给与官方认定的法律地位,如同当今社会的户口本。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存在的证明。
后人可根据家谱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以及本家族历史名人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