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难黑暗的时局里,不同抉择带给兄妹俩迥异人生-读《素秋》

《聊斋志异》里写过一对很有趣的兄妹,他们都是美玉一般的外形,而内在却是一个糊涂一个明白。

顺天有个官家少爷,叫俞慎,字谨庵,娶的妻子是韩侍郎的侄女。他进京赶考,结识了一个同姓美少年,叫俞士忱,字恂九,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恂九还为俞慎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俞忱,真像同胞手足一样。

恂九有个美丽的小妹妹,叫素秋, “年约十三四,肌肤莹澈,粉玉无其白也”。

俞慎带了这兄妹回家同住,恂九跟他一起读书,很有天赋。恂九见哥哥屡试不第,愤愤不平,于是自己去试着考了一次,结果县、郡、道三场都考了第一名,于是此后兄弟二人一同苦读,过了一年参加科试,两人并列为郡、县冠军。俞慎约定乡试之后就给恂九说亲,然而乡试二人双双落败。

恂九经受不起这个打击,当即病倒,临死自己爬进棺材,嘱咐妹妹不要让任何人看见他的尸体。后来俞慎偷偷打开棺材偷看,发现“棺中袍服如蜕;揭之,有蠹鱼径尺僵卧其中”。

蠹鱼其实就是蠹书虫,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蠹鱼也指代一种读书人,即那些不切实际地追求虚无,固执地啃书本的人。

中国的读书人其实很崇尚蠹鱼这种动物,认为它很风雅。爱书的人都是把书籍当作精神食粮,而蠹鱼是直接把书本当作物质食粮。

陆游觉得自己很像蠹鱼,“吾生如蠹鱼,亦复类熠耀。一生守断简,微火寒自照。区区心所乐,那顾世间笑”,又说“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

清代纪晓岚自题对联云:“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天琴老人樊增祥的“洞仙歌”就更浪漫了:

诗魂何似,似银云一片,白藕花边倚风飐。算青灯照我,五十三年,书丛里,栩栩蘧蘧见惯。

卷舒罗袖底,又似桃根,新买苏杭聚头扇。关锁玉台中,新咏钞成,徐郎在、梦中偷看。便雪案埋头过今生,料脉望、和卿也都情愿。

不止中国读书人如此,老外也是这样。高尔基就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如果他知道中国人对于蠹鱼的比喻,一定会觉得很贴心。

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唐德宗建中末年,有个叫何讽的书生买了卷古书,读的时候从书里抖出来一卷材质像头发的五彩环状物,直径四寸左右。何讽不知何物,就把它掰断了,从断口处流出了一升多的水,这让何讽更加迷惑,于是便去请教高人。

一个道士听他讲完后大为嗟叹,说道:“你可真是没有仙福的俗骨啊,遇到这样的缘分都不能成仙,真是命!根据《仙经》的记载,书中蠹鱼如果吃到‘神仙’字样三次,就会变成这种‘脉望’,夜里举着它对着星星,星星中的仙使就会即刻下凡,赐下成仙的丹药,再掰断脉望,用流出的水送服丹药,可以立刻脱胎换骨,成就仙体。”

何讽还不太信,回去翻那卷古书,发现几处被啃掉的地方根据上下文推断,正是“神仙”字样,这才信了道士的话,顿时大哭不止。

古人认为蠹鱼也是一种通仙的渠道,如同书本也是一种上青云的捷径一样。

中国的读书人,心底都想成为蠹鱼,所以蒲松龄笔下的蠹鱼精,就是这样一个貌如冠玉、才华惊人的美少年。

本来­恂九这只蠹鱼精单纯只是喜欢读书,原本他“自审福薄,不堪仕进;且一入此途,遂不能不戚戚于得失,故不为也”,挺明白的。可因为误入红尘,结交了秀才俞慎,才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企图将知识变现。可是考场如赌场,名利使人上瘾,在仕途名利迷惑下的蠹鱼精沉迷其中,追求中举,比范进还狂热,可惜科考官员对文章的评价标准非常玄学,一会给他第一,一会儿给他落榜。

单纯的蠹鱼精难以理解人世规则,也无法承受失败,经不起这种大起大落的折腾,竟然被活活气死。

久试不第的蒲松龄大概也是想借恂九的故事来讽刺科考的黑暗不公,不能真正选拔人才。

可是话说回来,像恂九这样只有学问,却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就算以后真的中举做官,也必定难以应付官场黑暗,早晚还是会被排挤打压。所以,恂九被气死,只是个早晚的问题。

知识跟名利未必是成正比的,我国传统总是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解读成,读书越多,就拥有名利越多,实在是错误的。读书是为了明辨道理,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径,而不是所有人都力争在同一条窄路上挤出个一马当先。

恂九真正该走的路是修仙,然而他一念之差,不可自拔地走上了不归路,真是可惜。

恂九临终托付妹妹给俞慎,俞慎不肯纳妾素秋,发誓要像亲妹妹一样照顾她。

素秋拒绝嫁给官宦世家,俞慎为她找的备选对象,她都不同意。

俞慎的小舅子韩荃想纳素秋为妾,他许诺为姐夫买通关节,保证他乡试得中,俞慎大怒,与他绝交。

有个已故尚书的孙子某甲来求娶素秋,俞慎见他家世门第都很好,人也长得“秀雅如处子”,于是不顾素秋反对,答应了这门亲事。

既然叫“某甲”,蒲松龄就暗示我们,此人人品太差,不配有姓名。

素秋既然也是蠹鱼精,自然能看破人心。但是身处凡尘,不得不遵从规矩,听从兄长的安排出嫁。不过素秋也有自己的办法。她未嫁时已经展示过法术,能用布剪出小人,变成仆人待客。结婚后,她不愿跟不爱的男人同房,就每晚给丫鬟画眉,把她变成自己模样去陪伴某甲,从未穿帮。俞慎给她陪嫁很丰厚,但她不想留给夫家。所以,素秋婚后每月回娘家一趟,来时总要拿回几件首饰,交给嫂子收存。

某甲自幼丧父,寡母溺爱。他经常嫖妓、赌博,家传书画、珍贵的古玩,都被卖掉还债了。韩荃就跟他说,愿用两个小妾加上五百两银子交换素秋。某甲就答应了。

某甲骗素秋说,俞慎得了急病,素秋早就知道他的歪心思,假装上当,急匆匆上车回家。夜里仆人看不清方向,车子迷了路,走了很远,也没有到韩荃家。其实这是素秋做法“鬼打墙”。她又做了一条玩具蛇,变成巨蟒,吓退众人。人和马都逃窜了,把车子丢在路旁。天明再看,只剩下一辆空车。他们认为素秋是被大蟒吃了,韩荃人财两空,垂头丧气。­

俞慎得知,告到官府,某甲和韩荃都被抓起来,韩荃要送一千两银子给俞慎,哀求撤案,俞慎不肯。某甲的母亲又送来两个侍妾,只求暂作疑案搁一搁,等他们去寻访素秋。俞慎的妻子受叔母嘱托,天天劝解,俞慎才应允不再去催。某甲已经荡尽家产,就先送了侍妾来,乞求俞慎暂缓交银日期。

不知是两个小妾的作用还是韩夫人枕边风的功效,俞慎暂不去催了。

此时素秋突然回家,原来那天收起蟒蛇之后,她就跑去了俞慎的好友周生家,周生是宛平县的名士,并不富裕,但是学问和人品都很好。可能素秋早就相中了他,只是不能告诉俞慎,而且俞慎坚持要在富贵子弟中给她找对象。直到现在,她才找到了机会。

她一直跟周生母亲住在一起,打官司的事,她也知道,想趁机帮俞慎哥哥捞一千两银子。现在听说官司打得差不多了,就让周生送她回家。周生也执行力很强,顺便登门提亲。不得不说,素秋这眼光真是没得说。

俞慎让周生母子搬来,住在俞恂九原来住过的房子里,给他们举办了婚礼。

次年大考,周生要同俞慎去赶考,素秋叫他不必去。俞慎强拉着周生去了,结果俞慎考中,周生落榜。可见素秋比她哥哥厉害,能预知谁能考中谁考不中。周生从此乖乖听老婆话,不再应考。

有一天,素秋突然主动把自己的法术传给了嫂嫂,说叫她躲避兵火,并且预言三年后这里将无人烟,自己要去海滨隐居,但俞慎是富贵中人,他们不能同行,就此告别。

素秋夫妇带了一个白胡须的老仆,骑着两头驴走了。到了胶州、莱州一带,尘雾遮天,不知所踪。

三年后李自成造反,烧杀抢掠,村子成为废墟。韩夫人剪个布人放在大门里面,起义兵来看到院子里云雾围绕着一丈多高的天神韦陀守着,就吓跑了。因此,全家得以安然无恙。

后来村里有人去海上行商,见到了素秋带走的那个老仆人,但是须发皆黑,老仆托他问候俞慎,说素秋姑娘安好。

蒲松龄评价说:“管城子无食肉相,其来旧矣。初念甚明,而乃持之不坚。宁如糊眼主司,固衡命不衡文耶?一击不中,冥然遂死,蠹鱼之痴,一何可怜!伤哉雄飞不如雌伏。”

韩愈的《毛颖传》以笔拟人,称之为管城子。黄庭坚《戏呈孔 毅父》诗说:“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看相的人曾说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黄庭坚的诗是自嘲读书人没有做官的福相,与金钱富贵无缘。蒲松龄沿袭了这个说法,认为读书人应该有这个自知之明。那些主考官也并没有识才的眼光。

蠹鱼精恂九本来也很明白,可惜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误入科场,一次失败就失意而死,真是太痴了。

恂九毕竟只是个妖精,而且是读书出身的妖精,本质上也是个书呆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世,他缺乏应变世情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要么完全不接触名利,一旦接触,受到诱惑,就毫无抵抗力,被迷惑致死。

相比之下,他的妹妹素秋就聪明得多,甚至在道行上,素秋也比哥哥强,能驾驭布娃娃,还能预测丈夫的考试结果。自始至终,看似稚嫩纯美柔弱无助的素秋小妹妹,保持着超出所有人的理智和冷静。

根本的原因在于,素秋能看清时势。

当时正是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同时政治腐败,科考黑暗,知识分子也没有前途。只有俞慎这种富贵公子书呆子,坐拥万贯家财和侍郎侄女为妻,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书考试,完全不知民间疾苦。

恂九和素秋都是书堆里修炼出来的,而恂九就是个书呆子,后来又受到俞慎的影响,改变自己淡泊名利的初心,像凡人一样去追逐名利,最终失败气死。

而素秋是真正把书读透了的人。她打定主意,不嫁富贵人家。因为她知道,生逢乱世,越是豪门大户,遇到灾乱时越难退步抽身。

可惜的是,没有人尊重她的见解。以她的性别和身份,没人会让她自己做主,包括她的婚事。

素秋的干哥哥和亲哥哥,都是不能抵挡诱惑的人。亲哥哥不能拒绝名利虚荣的诱惑,所以沉迷考试得失而疯狂至死。干哥哥将荣华富贵视为幸福人生的刚需,所以非要把她嫁给纨绔子弟某甲。

某甲是标准的高富帅,在常人眼中是极品夫婿,素秋偏偏看不上,但在那个时代,她自己无法做主,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

她施展法术,拒绝与某甲同房,又趁机用魔法脱身,最终嫁给了自己看中的男人,并且在战乱来临之前带着他远遁仙乡。

哥哥们看重的东西,素秋不稀罕,人生总是要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身逢黑暗乱世,就不该随波逐流,跟着人家去大拨轰地追名逐利。

聪明的人总是在战争爆发之前离乡,在熊市来临之前退出投资圈,而不是倚仗自己有学问有本事就总想逆风翻盘,乱世成功。

汉书新注上说: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身为蠹鱼的素秋兄妹一定都读过这句话,但是素秋真正读懂了,能知行合一,审时度势,选择雌伏,而不是雄飞。

她知道,眼前的繁华世态,一如她手中剪纸,到头来终不免灰飞烟灭。

恂九没能做到,蒲松龄认为他是犯了所有读书人都会犯的错误,其实是为他开脱了。恂九修成人身,却没能修心,克服不了人性的弱点。

所以,这跟读书与否关系不大,同样的读书,有人能收获读书的好处,明辨真理,有些人却只得到了一些知识,实践起来是一子错满盘皆输。

文凭与文化,智商与悟性,从来都不是一种东西。而这种差别,才真正决定了人与人不同的命运。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96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