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1254)
![](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杨修见他说得这样轻飘,呆住了。
暗忖道:照你这么说,这本兵书根本不是丞相所作。川中三尺童孩都能熟读,莫怪他要说我只有五岁小儿的见识,我们这里把它当作稀世之宝,在西川却是不值分文,这似乎太玄了点。
说道:“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谙诵如流,何相欺乎?”
张松见自己编的一番谎话已把杨修套住,暗地里高兴,也就越觉得有把握毁掉这本书。听得杨修的话虽然还不是十分相信,但口气已平缓了,而且在这个圈子里兜来兜去,已不象刚才那样一味否定了。
便接着说:“虽则此书在西蜀老幼皆知,但刘璋向来与邻邦疏于往来,又与许都相距千里之遥,因而天下之士少有鉴察,只知是曹操所作,实是张冠李藏,大大的谬误!”
张松才学极好,又老于世故,说出的假话一环套一环,不留话柄。不然杨修定要问,既然西川不足为奇,为何许昌一无所闻。所以张松把话先说了,叫杨修只有听的份,却没有问的话。
就拿现代来说,这也是罕见的。比如说,新疆出产的哈密瓜,既甜蜜,又香脆,在那里到处都是,而苏州人要想吃一只,那真是难得很,或许有人见了还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以为是香瓜呢。
张松补完了这个漏洞,见杨修若有所思,知道他心有所感,十分气愤地说:“曹操非偷即盗,将无名氏才子兵书改头换面,说成是:‘孟德新书’,实是欺世盗名,小人之见!”
不听则已,一听便听出神来了,觉得张松的话颇有道理。心想,想不到果真会有这种事,看来曹操的确是个强盗丞相。要不是张松知情,这桩事情岂不要被曹操蒙蔽到底。
这一下杨修无法驳回了,只是“这……”,说不出话来。
张松趁势说:“德祖啊,若不是张松如实奉告,如何能得知曹操为人奸诈?你可感激否?钦佩否?”
杨修把张松的话从头至尾连贯起来琢磨一遍,找不出什么破绽来,心里十分矛盾。
心想,这话到底能不能信呢?说是真的吧,大家耳濡目染丞相同众文武一起探讨,哪些应该写进去,哪些应该删去,绝不象是偷盗而来的;那可是张松在胡说呢?也不会的。你看他讲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
因此,杨修心乱如麻,不敢肯定谁真谁假。
张松已看出杨修正在左右为难,只不过长期留下的印象一下子无法抹去。
心想,杨修已把我的这根木梢抬着一头了,再说几句,他就会捎着木梢去见曹操。
张松忽儿提高了一点声音说:“德祖如此固执己见,只怕曹操并非真的重用你。此书松幼年时也曾熟读,如今思想起来还觉清晰如初。若德祖不信,待松来朗诵一遍,可好?”
杨修一听,顿然愁眉大展,心想,这倒是个好办法,老实说,我看了这许多遍,还常常同丞相一起切磋,到现在也只知个大概。想必你就这么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不至于会有这么好的记性,能把通篇都背诵下来。
当然,小时候头脑单纯,只要看几遍就可以牢记在心,到了上些年纪还能慢慢地回想起来。可到了他这个年纪,看了这种辞藻深奥的书,能够记住书中大概意思和要点,已经不容易了,或许前看后忘,一点也不知道书中写的是什么。
要是张松真能谙诵如流,哪还会是假的,肯定曹操是从人家那里偷盗而来,再花些时间作些增删,进行加工点缀,成了自己的东西。我就一定要当着曹操的面羞辱他一番。
就说:“张大夫若能谙诵一遍,下官深信不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