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吒2》教育启示录

1.神、仙、妖、魔:到底该如何界定?

是相貌吗?浓眉大眼、衣冠楚楚便是正义的标配吗?

是资质吗?通过考试、获得“绿卡”就真的高人一等了吗?

是本领吗?难道不是“道高才一尺,魔高却一丈”吗?

是善恶吗?我们都以为屠城者是申公豹,其实呢……

或许,世上本无善恶美丑,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教育启示:成绩不好≠没出息,调皮捣蛋≠坏孩子,别让偏见毁了他们的可能性。

2.海底与天宫:你更愿意住在哪?

海底虽被冠以“炼狱”之名,却充满了生机和多样性。海妖虽形貌丑陋,却活得乐观、荒谬又真实,章鱼哥竟烤食自己的触手。

而玉虚宫虽一尘不染,秩序井然却无聊得令人窒息。玉虚宫弟子面目模糊,表情、行为、思想(如果有的话)一致,仿佛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哪吒将甘露盆误认为尿盆,无量仙翁喝了尿还赞不绝口,是对权贵、奢华及单一评价体系的莫大讽刺。

教育启示: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海底的自由鱼”,还是“天宫的复制品”?

3.我命由我不由天:社会偏见与自卑茧房

哪吒与申公豹,代表了两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典型:哪吒出身名门,却桀骜不驯,敢于反叛父母,勇于挑战命运;申公豹出身卑微,靠努力翻身,希望攀附权贵,结果却被利用。

哪吒表面大大咧咧,内心却敏感自卑,总觉得自己是“闯祸精”,不想以真面目见两位兄长。这种自卑,不仅来自外界的偏见——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听话才是乖宝宝,也来自已经被内化的评价标准,一辈子被困在“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中。

教育启示:少点批评,多点鼓励,幸福不取决于成绩,而是够不够爱自己。

4.七色宝莲和穿心咒:两种重生的机会

哪吒先在七色宝莲中重生,藕粉中混入的杂质(鼻涕、泥巴、膏药),却暗示着新秩序也并非全然纯净,恰如这复杂的社会

李靖夫妇在给哪吒塑形时提了各种要求,虽然现代整容技术已经可以按需定制,但最自然的仍是“第一版”。

哪吒最后脱胎换骨成亭亭少年,发生在他不顾穿心咒“粉身碎骨”的威胁挣脱枷锁之后。可见,法术再高明,终究不如内心觉醒的力量。“不破不立”这四个字,从未被演绎得如此生动。

教育启示: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完美模板”,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

5.灭魂丹的真相:考验母爱的智慧

“只要你吃了这个,你父母就可以活下去”——无量仙翁的骗术让人联想到应试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谎言。幸亏殷夫人看清了真相,出手打掉了孝顺的哪吒极有可能吞下的“仙丹”。

殷夫人临死前不顾全身被刺穿,紧紧拥抱儿子,留下最能持久滋养孩子的力量——无分别的爱。“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你就是娘的儿。”

教育启示:别用“为你好”绑架孩子。真正的爱是相信,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6.鹤鹿童子:精致利己主义的画像

鹤鹿童子面貌俊美、衣冠楚楚,却眼神空洞、表情冷漠,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他们明知师父的所作所为,却为虎作伥。

这种好背景、高学历的年轻人对待豹子一家的冷血残酷,让我想起贵族学校那些司机接送、颐指气使的千金,开豪车撞人的公子。而面相凶狠的哪吒对为报父仇奋不顾身的申小豹的恻隐之心,反而在对比中显得尤为珍贵。

教育启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温度的人。

7.身体里的两个自己:药物的副作用

敖丙附身哪吒,两人争夺身体控制权,像极了我们内心的挣扎。只有“打晕”本我,超我才能出现。药物能奏效一时,但不能超量,会产生耐药性。要根治心病,只能向内求。依赖性上来时,可脑补哪吒吞咽自己呕吐物的画面。当时全场观众笑得最大声,原来屎尿屁并不是孩子的专宠。

教育启示:想根治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依赖药物,要倾听他们的内心。

8.龙王敖光:父母觉醒的好榜样

据说《哪吒2》最有观众缘的是那个又帅又能打的年轻版龙王敖光,但我欣赏他是因为他前后的变化。

《哪吒1》里,他是典型的中国父母,把振兴龙族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他做好一切规划。《哪吒2》里,一句经典的“活着就好”之后,又出现了教科书级别的台词:

“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教育启示: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铺路,而是鼓励他们探索未知。

9.《魔童闹海》,究竟打碎的是什么?

哪吒两次调侃玉虚宫“好白呀”,隐喻了对以“白宫”为代表的西方权力中心的轻蔑,也有对编制工作苍白无趣的揶揄。

虽然名为《魔童闹海》,但既没有割肉还母的惨烈,也没有剥皮抽筋的血腥,更没有哪吒闹海的狼藉,因为哪吒砸碎的,并不是龙宫,而是玉虚宫的浮华与虚伪。

教育启示:教育需要打破固有的旧模式,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可能性。

10.我是谁:集体的觉醒与时代的规律

出身棚户区的我,童年时像申公豹,希望靠努力跨越阶层;青年时保送北大的我,又像出身名门、循规蹈矩的敖丙;而现在辞职不做校长的我,和敖丙一样,选择与那些“魔童”站在一起。

好喜欢哪吒结尾那句:“因为我们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我没那么年轻,但我也想凑几颗“灵珠”或“魔丸”,一起挑战一下传统的教育体系。不听话、不守规矩,不是孩子的错,而是规矩和系统本身需要更新了。

好在,天元鼎看似固若金汤,老藤貌似“根深蒂固”,但是,在年轻人求生存、求自由、求正义的蓬勃渴望面前,这些旧的规则和旧的思想,终将土崩瓦解。

教育启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人和孩子一起找到自我,勇敢做自己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16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