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菜人”是啥?

在乱世里,人的命运可能轻得连一块猪肉都不如。

明末清初的学者屈大均曾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在饥荒年间,带着妻子辛苦求生。

有一天,他的妻子突然拿出三千钱,让他赶紧买粮食回家。

丈夫疑惑,钱从哪来的?妻子却含着泪,不愿多说。

于是他悄悄跟随妻子的脚步,最终在集市上看到了让他崩溃的一幕——妻子已被挂在屠夫的肉架上,一只手臂不见了,标价出售。这不是编造的恐怖小说,而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

为什么会这样?在那个年代,大灾、征战频发,粮食短缺成常态。

饥荒中,粮价飞涨,而人却贱如草芥。

为了让家人多活几天,有些人选择“卖掉自己”,成为所谓的“菜人”。

他们被当作肉食贩卖,三千钱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最后生机,而“菜人”自己,则注定在屠夫的刀下慢慢消耗,直至死亡。屈大均笔下的这位妻子,用尽全力为丈夫争取了一点活下去的希望。

她甚至向屠夫列举了自己肉质好的理由:女性肉质更鲜美,尤其是大腿部位,更适合煮汤;割肉时从四肢开始,每天割一点,能保鲜三天。

她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对丈夫的爱让她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这条路。

屈大均的记录没有过多渲染,却让人读来无比沉重。

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历史上,灾荒和战乱中,“人食人”的记录屡见不鲜。

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个词叫“易子而食”,意思是互换孩子作为食物。

听起来骇人,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并不罕见。

贫穷、饥饿、无助,击碎了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底线。

而比“易子而食”更著名的,是齐桓公和他的御厨易牙的故事齐桓公喜欢美食,有一次随口感慨:“人肉是什么味道?”易牙为了讨好他,竟然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将孩子的肉做成了一道菜。

齐桓公吃得津津有味,知道真相后,非但没有震怒,反而更加欣赏易牙的“忠诚”。

管仲对此极为不满,直言:“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爱惜的人,怎会忠于君主?”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未听从劝告。

最终,易牙与他人合谋发动叛乱,齐桓公被困宫中活活饿死。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人性中的荒唐,也揭示了乱世中伦理崩坏的深层危机。隋唐之际,“吃人”的现象进入另一个高峰期。

隋末的叛军领袖朱粲,被称为“吃人魔王”。

这位小官吏起兵造反后,四处劫掠,将沿途百姓当作军粮。

他甚至公开宣称:“人肉是天下美味,只要还有人活着,就不缺吃的。”朱粲的手段令人发指,他的军队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连自己的谋士家人都被杀掉吃了。

后来,他因民愤被杀,洛阳城的百姓纷纷向他的尸体投掷石块,以发泄心中的仇恨。到了唐末,黄巢起义掀起了另一场浩劫。

在大规模的战乱和饥荒中,人们的生存欲望被放大到极致,甚至出现了用人肉制作干粮的现象。

黄巢的军队对女性和儿童尤为残忍,他们被捕杀后,用来充饥或制成储备干粮。

荒诞的是,当时的社会对此早已麻木,甚至有士兵戏称这样的干粮为“战备口粮”。

宋代的庄绰在《鸡肋编》中也提到过类似的事。他记录了京城周边因饥荒持续六七年,出现了整片地区普遍“吃人”的现象。

他写道,人肉的价格甚至比狗肉还便宜,肥壮的成年人被当作肉干出售,而不同性别、年龄的“菜人”还有不同的“市场价”。

老弱的叫“饶把火”,肉质较差;年轻女子叫“不羡羊”,肉质鲜美;孩子则被称为“和骨烂”,意指骨脆肉嫩。

读到这些细节,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这些历史记录背后,有个共同的背景:灾难。当战争、干旱、洪水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粮食短缺,社会秩序崩溃时,人类的生存本能压倒了道德约束。

屈大均、庄绰这些亲历者的文字,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人性底线的一次次拷问。

有人说,历史是人类的镜子。

每当饥荒和动乱降临,人类最丑陋的一面都会浮现出来。

而“菜人”这样的故事,更是逼迫我们面对一个残酷的真相:人性从来不是绝对的光明或黑暗,它总是在生存与道德的边界上摇摆。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3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