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阅读感悟12
今天阅读的是最后一辑《教师发展的课堂》。
《做好迎接课堂的准备了吗?》一章,谈到了做一个真正的教师的准备工作:“学会与课堂亲密”“带着敬畏感面对课堂”“不要太在乎课堂的脸面”“尽快找到自己的标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积累和忍耐中自我孕育”。对于这几点准备工作,我非常认同。但是对这几点的措辞,我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用“亲密”一词来表达教师跟课堂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应尝试着把课堂变成自己的家,培养一种“亲密感”。这样的表述我以为不是特别合适,我认为,把课堂当成家,这本身就不恰当,因为学生不是教师的家人,课堂也不是可以释放教师情绪、压力的地方。当然,我理解李教授要表达的是作为教师,应该建立起跟课堂的亲密关系,从心底里热爱课堂,承担起课堂上的责任,把上好课当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当成自己生命成长的地方。但是用“亲密”这个词来表达这个意思,我以为是不准确的。
其次,说“课堂就是教师的脸面”,我也不能苟同。因为李教授在这一部分里谈到的更多的是公开课没有上好以后丢失了脸面,师父责骂、同事冷漠、自己羞愧,劝解新教师不要害怕丢了脸面。平心而论,没有哪一个初上讲台的教师没有经历过上公开课的挫败感,这本来就是一个成长的必经过程,把它当作脸面来说,有点严重了。另外,如果一个新教师的公开课没有上好,师父黑脸、同事冷脸,只能说明学校的人文环境出了问题,丢失的恰恰是他们自己的脸面,而不是新教师的脸面。所以,倒不如把这一点改为“不要害怕课没上好”或者“勇于面对课堂上的失败”,也许会更准确一些。
最后,李教授说要“在积累和忍耐中自我孕育”,我以为“忍耐”一词的使用容易给新教师的职业认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忍耐”,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是一种抑制的状态,容易让新教师对这个职业产生无可奈何或辛劳痛苦的消极认知,不利于新教师对职业的客观认识。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不如改为“在积累和实践中自我成长”。
当然,除了这几处的措辞,整章的内容我都是认同的,还有几点是我认为对新教师来说特别重要的。
一是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也许是很多文章的误导,也许是自己的认知偏差,很多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很容易认为教师应该跟学生做朋友,成为学生亲密无间的朋友。但是李教授在这一章节中说:“真正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尊严感,学生要有敬畏感,师生之间要有距离感。”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产生恰当的师生关系。
二是对课堂的敬畏。李教授说:“敬畏你的课堂,就是敬畏你的职业,敬畏你的选择。”不管是哪个职业,都应该对职业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教师更应如此,因为教师影响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塑造的是学生的心灵,承担的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工作,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的人生,影响着自己的家庭,所以来不得半点轻慢与敷衍,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课堂。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