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客观的事实、主观的认识; 主观的体会、无观的融入》心得体会
我们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各种事情,有的在天涯海角,有的在自己身边。天涯海角的事情有客观的陈述,有经过他人主观认识的描述,我们该如何分辨?又该如何来进行主观的认识并体会呢?
师父很重要,但我们找不到。不是我们找不到,是我们可能并不认为他重要到没有他就没有生命,从而去主动寻找。又或者我们真有主动寻找过,但在未成为师父之前,他对我们的考验令我们止步不前,失之交臂;又甚至于找到了师父,可在师父温柔擦拭的轻风细雨或偶尔地狂风暴雨中得到了锻炼。但在师父用雷霆手段,如魔一般的“折磨”我们之时,在明知师父留有一手就不传给我们之时,我们的疑惑、不信任产生,如任其发展,则慢慢师徒缘断。
这些主观的认识和体会,是建立在客观的事实上吗?很多时候我们真的看不到那真正的客观事实。听过很多版本的后妈的故事,有宠溺亲生虐待非亲生的;也有反之,宠溺非亲生而严格对待亲生的。当然,我认为两种极端都不好,但如果非要选一个的话,我宁愿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宠溺着养废,希望他能在压力中积蓄力量,哪怕为了复仇而活。所以师父留一手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这个逻辑有可能它就不是师父的人为,而就是“道”。师父留的那一手是否就是弟子超越师父的关键呢?因为人不同,悟处不同,关键不同,百分百传授则太满,留一手等于留有余地发挥,是让自己思考,越思考越琢磨越能有所不同,这才真正是传承?否则就是知识的堆积填鸭被动接受,那就也不是师父?!可不可能是这种逻辑呢?而且师父死之日通常也会选择某一个弟子告诉那最后一招。
最近AI很火,效率高,看似节约了主体(我)的时间,让主体(我)轻松,但总让我觉得还不是我心中所要的答案,而且在沟通很多次之后,甚至会有AI写的真好,辞藻优美,我是绝对想不出来的妄自菲薄之感,既浪费了更多的时间,也给自己加了一把自贬之锁。这种把主体之位拱手相让,缺乏主动进行主观的体验和融入,甚至出现副作用的贬低自我,依赖AI的情形,推着自己走向了更不真实之路,这就是主动把成长机会抛弃得来的恶果。我应该怎么去使用AI呢?AI可以帮助我进行客观的事实分析不错,但一定是我主动进行一些认识,而后体会它,不是依赖它给予我们答案。这些主观认识体会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无观融入,期望AI给予答案就少了这个主观的参与体会,更没有自然无观的融入,就已被AI驯化,就得自食恶果。警惕警惕呀!
所以,那些一直让我们舒服的人、事、物,我们本能地会有所察觉,如果我们在稍有察觉之时能停下来想一想的话。但如果那些微的“警觉”被“五音、五色、五味”等等给掩盖住了的话,则会继续往前滑坡,抵达下一个微妙有所察觉的瞬间。于是,我们需要时刻有意识地练习“静”而“觉”,倾听自己的心声,多多学习如何分辨是拽我们进深渊的,还是拉我们出深渊的?现在书院的学习课程、同学的共修、论语群的讨论、老师文章的学习等等,每一项都是能让我们静下来去觉知的。现在的我不知道要去找什么样的师父,也就没这个念头,想老师当年是一直想找佛家师父的,汗颜!我唯一的念头就是跟着尹老师不要跟丢了。
最近老师的文章有好几篇是关于主客观的,发现自己很喜欢。
感恩老师!感觉老师最近每周四堂课,很辛苦。感觉很满,要不调整调整一下,不要太累了。老师,保重身体,细水长流!!!
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
熊小芳书于丰城白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