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楼
我读《红楼梦》的历程,迄今为止要告一段落了,谨作为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杂谈几句。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奇书,甚至教员也点名推荐过。众多评论家中,我认为鲁迅的简短评价中肯且全面,而成书之后涌现的一代一代文学评论家与研究者们也为红楼梦付出了数不尽的心血,至今研究红楼梦恐怕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科目,并且学者们再创作出了诸多红楼梦研究成果与附属作品,而我也读了其中的一些,有的帮我打开了红楼梦的大门,有的研究成果成了课程或是著作,我也拜读学习,不在话下。
我的文言文功底一般,读红楼只能说是吃力堪堪地读,入门总是一道门槛,还要感谢蒋勋先生的音频作品“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先生按章节把每一回的剧情和读者应该注意的重点都提纲挈领地讲上一遍,听完再读省力很多,也更能欣赏它的表面剧情,不管怎么说算是把红楼梦的第一层——最浅表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先不论别的,就是它最浅表的表面剧情,也有一种深刻的魅力。它的关键剧情犹如一个个电影场面一样,作者寥寥数语把一个场景或者一则短故事刻画地生动深刻。迄今为止尽管我才读了两遍,但我对红楼梦各场面的记忆程度,堪比我看了不下十遍的经典电视剧《亮剑》一样,基本随便捡起一个地方我就知道前后讲的是何事,整部小说的悲剧进行至了何处,附近有哪些人物出彩的镜头或台词。就这样,大概在4年前,我读完了第一遍红楼梦。
之后我拜读学习了诸多红楼梦的研究作品,诸如周汝昌、张爱玲、白先勇、欧丽娟,甚至也有比较有争议的刘心武,但引我进来第二次细读红楼梦的,竟是一位民间学者,甚至并不具其真名,他只是在抖音和B站发红楼梦解读视频的一位山东朋友,id是大车轱辘,我还专门为他下载了抖音,并且我打开抖音只是看他,并不看任何旁的。机缘巧合始于牙牌令,我看一些分析解读牙牌令的著作,然后顺手到网上查了一下,结果就看到了大车轱辘老师发在B站的解读视频,于是把他的B站投稿看了个遍,仍不过瘾,于是又下了抖音接着学习,并且因此开始了我第二次全篇读红楼梦。今晚恰逢我第二次读完红楼梦的全部前八十回,于是觉得写点杂文聊聊感受,做个纪念。第一次读只为情节有趣,因此实是从第五回开始读的,并且第一次读时,遇到诸如铺陈人物穿着的、房屋陈设的、诗文诔文的,几乎都一眼带过,实际上也是读不懂读不进去。其后拜读学习了诸多研究分析后,自然也能识得个中意趣,读得进去了,第二次读也是主要读了前八十回。从八十一回开始,不是没读,是实在读不下去,人物们说着放在前八十回不可能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做着前八十回不可能做出的事,不合时宜不合身份,且文学底蕴一落千丈,着墨力度十分奇怪,不该着墨之处长篇大论,该着墨之处却付之如阙,我实在无法苟同白先勇先生的观点即:1.他认为普遍还是程高本好;2.后四十回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另外电视剧也是辅助读书的工具,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就是边看蒋勋边看电视剧,边看原著的,虽然慢了些,但因为电视剧更有画面感,因此记忆上便更深刻。因看了87版红楼梦,就顺便看了杨树云老师的《装点<红楼梦>》,讲电视剧服化道和一些轶事的。1986年出版的《宝黛话红楼》,讲如何组织剧组如何选角,以及宝玉、黛玉、凤姐三位演员自己撰写的小传回忆录的,是的,其实为的就是看其中陈晓旭写的那篇《梦里三年》。还因为红楼梦诗中用典看了余怀的《板桥杂记》,讲的是余怀怀念金陵风物,并讲了一些金陵人物的传说故事。
读红楼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版本学,两次读的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校注版,只是具体的第几版不太一样,但用的底稿好在都是庚辰本,前八十回的内容基本摒除了程高对原本的点改影响,在看大车轱辘老师评论程高点改古本的时候还特意翻去看了看,我读的都是遵从古本,点改以前的。后面可能再重读的时候会去看看带脂批的版本,以及我比较感兴趣的癸酉本。
读红楼梦绕不开的第二个话题,就是立场,正如千人千哈姆雷特,也正如鲁迅的评语,不同人看到不同的背面。我的文学研究造诣当然无法自己构筑独当的一面,但看了这么多观点,便不可能不有所相信,有所扬弃。前面我也谈到了白先勇先生的观点,我非常崇拜他在昆曲方面的造诣,在三毛的文集中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朋友,但这些都没办法让我在红楼梦方面舍弃我的忠实。我最认同的还是大车轱辘老师对红楼梦的解读和诸多观点,可能里面有一点无伤大雅的不准确、瑕疵和过度解读,但是解读的大体方向、基本原则我都是十分认同的,延展开来包括大车轱辘老师对红楼梦成书年代和作者的分析,说多了甚至像在打广告,不过学习了这位老师的分析和解读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感到信服,真正合理的解读是极贴合细节,符合理性因而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因此尽管作为索隐派中的讥清悼明分支,它无法被证明也无法被证伪,但还是吸引着我去相信。
第二遍读完红楼梦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一个结束,再读仅仅是因为学习其他解读的时候感觉到记忆已逐渐褪色,距上一次读红楼也有数年,觉得有必要再拿出来细读一遍,这样能更好地学习大家对红楼梦的解读和分析。因此在这里闲聊几句,谨为纪念。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0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