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六十六回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六十六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一章

绍宗丹心救国遭害远遁祖地滿旗女儿奋拼数载终拥田舍

第二百六十六回

上一回说到,1922年11月末,在那阴霾密布、风声鹤唳的北洋统治之下,邓颖超与刘清扬宛如灵动狡黠的鱼儿,巧妙地摆脱了北洋警方暗探如影随形的跟踪,于老城厢北门东水阁大街的天仙茶园,与赤绍宗秘密碰面。彼时的天仙茶园,表面上是热闹喧嚣、锣鼓喧天的戏园子,台下观众们嗑着瓜子、品着香茗,沉浸在戏曲的婉转悠扬之中,可暗中却似有一双双冰冷的眼睛在窥视。

三人在这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恰似在钢丝上舞蹈,小心翼翼却又坚定决然。他们频繁穿梭于戏园内、茶社中、舞厅里、杂耍场地间,每一次转换地点,都像是与黑暗势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戏园内,茶社里,他们压低声音交谈,眼神警惕地扫过每一个角落;舞厅中,音乐声震耳欲聋,他们的脚步看似轻盈,实则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杂耍场地人声鼎沸,他们巧妙地利用喧闹掩护,终于成功摆脱暗探追踪,安全离开。分别之际,三人互道珍重,那眼神交汇间,满是对彼此的关切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赤绍宗在将珍贵稿件交付给刘清扬、邓颖超后,心中那沉甸甸的重担似有一瞬的轻缓,可这短暂的轻松并未让他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救国之路漫漫,前方依旧荆棘丛生。在这白色恐怖如乌云般笼罩的艰难环境下,他愈发坚定了深入沽海大街小巷、扎根底层民众的决心。他仿佛一位孤独而勇敢的行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只为探寻那一丝能照亮国家命运的曙光。

大经路,这条于本世纪新建通衢大道,宛如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坚毅不屈的历史巨人。他静静矗立,见证了沽海这座城市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中艰难挣扎,蹒跚起步,迈向那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腾飞征程。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诉说着反帝、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往昔,中华英豪们恰似璀璨星辰,纷纷汇聚在大经路放射线周边,以无畏的勇气和磅礴的力量,掀起了一场场反帝救亡、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如同不朽的丰碑,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底,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源泉。

然而,大经路的往昔满是伤痛。自清末起,历经多次战乱的残酷洗礼,它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民国初年的壬子兵变,袁世凯心怀不轨,唆使亲信在京沽等地发动这场惨绝人寰的兵变。沽海镇守使张怀芝所部巡防营官兵,瞬间化作狰狞恶狼,在大经路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受灾铺户多达2200余家,损失白银高达1212万两以上。彼时大经路,尸横遍野,血腥弥漫,百姓们的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座城市最惨痛的记忆,让沽海百姓的生命与财产遭受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时光流转至1922年夏秋,赤绍宗宛如一位谨慎的猎手,在大经路两侧小心翼翼地活动着,时刻警惕着北洋暗探那如鬼魅般的身影。为确保安全,他尽量避免三人聚集,大多时候都是两人,与市民们亲切聊侃。在看似平常交谈中,他用心倾听,如同在沙砾中寻找珍珠,收集大经路曾发生的重大事件。每一个真实原始材料,都被他视若珍宝,小心珍藏,期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能为救国大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秋时节,赤绍宗怀着满腔热忱,前往北洋造币厂访问工人。踏入造币厂那一刻,他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新世界。在这里,他深入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却无比珍贵的信息。北洋造币总厂分为东厂与西厂,1920年改称造币厂。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宛如一盏明灯,始终坚定不移利用造币厂为革命先锋,积极开展工人运动。这一行动,无疑是沽海地下党领导工人阶级百年奋斗历史中极为关键的节点,如同闪耀的星辰,照亮着工人阶级前行的道路。

1919年7月25日,由谌志笃、马骏、周恩来等领导的学生联合会召开会议,他们目光坚定,果断决定深入造币厂,广泛发动工人加入“工界联合会”,开展革命活动。6月9日,谌志笃、马骏、周恩来在河北公园发起公民大会,那一刻,人群如汹涌潮水般汇聚,群情激昂,爱国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造币厂工人代表满怀热忱,积极参加了这次意义非凡集会。会后,学生联合会发出号召,6月10日,全市举行罢市、罢工、罢课的统一行动。造币厂的工人们毫不犹豫,如同听到冲锋号角的战士,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这场伟大的革命行动中来。赤绍宗不辞辛劳,走访数十名亲历工人,与他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生活的苦难、工作的艰辛,感受他们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

1920年5月1日,李大钊、陈独秀两位革命先驱,如同闪耀在黑暗夜空中的灯塔,主持《新青年》编辑《劳动节纪念号》,刊载了《造币总厂底层工人状况》一文。领袖活跃在大经路,深入各厂商与劳苦大众间,以无畏的勇气和犀利笔触,勇敢揭露造币工人悲惨的工作环境,那恶劣程度令人痛心疾首,工人的待遇甚至不及牛马。此后,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罢工斗争如汹涌的潮水,在这片土地上风起云涌。工人们也在这一次次的斗争中,逐渐觉醒,从懵懂无知的反抗者,成长为具有坚定革命觉悟无畏战士。

赤绍宗深深地明白,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时代素材,是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然而,反动警方的严密监视,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刃,让这些素材暂时无法公之于众。但他毫不气馁,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将这些素材珍藏起来,耐心地等待着时机。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总有一天,这些凝聚着无数人血泪与希望的真相会大白于天下,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在沽海,1922年还发生一些备受瞩目的大事。闻名遐迩的庆王府在重庆道55号奠基,这座王府,宛如一部无声却厚重的史书,见证了沽海的历史变迁。“一个庆王府,半个近代史”,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这一年,沽海民间集金赎路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开创民间集资的先河。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虽然成功收回胶济铁路,但须支付高额的赎路费。民国北京政府表示意在国内筹款,沽海总商会率先挺身而出,提出民间集资赎路的大胆倡议。北京政府欣然应允,并鼓励建立民业公司经营管理胶济铁路。沽海总商会等各界团体积极响应,迅速成立集金会,全力推进集金赎路运动。各界民众的积极参与,首先源于他们炽热的爱国热情,那是对祖国母亲最纯粹的热爱,当然,也不乏对经济利益的考量。此事件是中国首次,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国近代化进程道路。

1922年,沽海北疆博物院开始建筑,它坐落于外国语学院马场道校区内,宛如一颗即将绽放光芒文化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的诞生,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赤绍宗在1922年,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沽海的土地上四处奔波。不顾白色恐怖的危险,不惧艰难困苦,一心只为文化救国事业努力奋斗。每个夜晚,当城市陷入沉睡,万籁俱寂,他依然在昏暗灯光下,整理着一天的收获。将珍贵素材仔细分类记录,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他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许,对文化救国事业的执着信念。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或许在当下微不足道,如同黑暗中一点微光,但在历史长河中,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凝聚着心血的素材,将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奋勇拼搏,直至胜利的曙光洒遍华夏大地。而他,也将继续在充满荆棘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祖国的文化救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矢志不渝。

(待续)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55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