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章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章中,作者详细探讨了“理解”和“知道”的区别,强调它们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单单是“知道”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理解”。

究竟什么是理解?布鲁姆说,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的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理解,既有动词意义,也有名词意义。动词的理解就是能够智慧而有效的运用。名词的理解是努力去理解动词的成功意义,对一个不明显的观点的最终掌握,对许多无关联可能看起来不重要知识元素的所作意义的推断。真正的理解它包含着一种知识上的迁移。我们利用大概念超越所看到的信息,使它变得有意义。

一、知道和理解概念和区别

1. 知道

定义:知道指的是对事实、信息或技能的掌握,通常表现为记忆和复述。

特点:

  表面性:停留在信息的表层,缺乏深度。

  孤立性:信息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迁移。

  被动性:主要通过记忆获取,较少主动思考

2. 理解

定义:理解涉及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能够灵活运用并解决新问题。

特点:

  深度性:不仅知道“是什么”,还明白“为什么”和“如何”。

  联系性:能将不同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认知。

  主动性:通过思考、分析和应用来构建知识。

3. 区别

层次:知道是基础,理解是更高层次。

应用:知道适用于简单任务,理解则能应对复杂问题。

持久性:理解的知识更持久,知道的内容容易遗忘。

二、教学实践

结合高中语文小说知识点,特别是“伏笔”和“铺垫”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区分“知道”和“理解”。

1. 知道

定义:知道指的是对“伏笔”和“铺垫”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和表面特征的掌握。

例子:

  伏笔:知道伏笔是作者在文中预先安排的线索,为后续情节发展做准备。

  铺垫:知道铺垫是为了使后续情节更加合理和自然,作者在文中进行的背景或情境的描述。

2. 理解

-定义:理解涉及对“伏笔”和“铺垫”这两个概念的深层次掌握,能够分析其在具体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伏笔:

    深度性:理解伏笔不仅仅是预先安排的线索,还明白其如何增强情节的连贯性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联系性:能够识别伏笔与后续情节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主题。

    主动性:通过分析具体文本中的伏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

  铺垫:

    深度性:理解铺垫不仅是为了使情节合理,还明白其如何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或深化主题。

    联系性:能够分析铺垫与后续情节之间的关系,理解其如何为高潮或转折做准备。

    主动性:通过具体文本分析,理解铺垫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具体例子

伏笔:

  知道:在《红楼梦》中,知道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理解:理解这些伏笔如何增强情节的连贯性,如通过某些人物的言行预示其命运,或通过某些物象暗示故事的发展方向。

铺垫:

  知道:在《祝福》中,知道鲁迅通过对祥林嫂生活环境的描写为她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理解:理解这些铺垫如何营造悲剧氛围,塑造祥林嫂的形象,并深化对封建礼教批判的主题。

三、理解的可迁移性

将“理解”和“知道”迁移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伏笔和铺垫,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电影的叙事技巧和主题表达。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知道

定义:知道指的是对电影中伏笔和铺垫的基本识别和表面理解。

例子:

  伏笔:知道电影中哪吒的出生背景和他被赋予的魔丸身份。

  铺垫:知道电影中多次展示哪吒的孤独和被排斥的处境

2. 理解

定义:理解涉及对电影中伏笔和铺垫的深层次分析,能够揭示其在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中的作用。

例子:

  伏笔:

    深度性:理解哪吒的魔丸身份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设定,还预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自我救赎。

    联系性:能够分析魔丸身份与哪吒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一伏笔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成长。

    主动性:通过分析具体情节,理解魔丸身份如何影响哪吒的行为和选择,以及他最终如何克服这一身份带来的负面影响。

  铺垫:

    深度性:理解哪吒的孤独和被排斥的处境不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还为了深化观众对他内心世界的理解。

    联系性:能够分析这些铺垫如何为哪吒的转变和最终的英雄行为做准备,理解其在整个故事结构中的作用。

    主动性:通过具体情节分析,理解这些铺垫如何增强观众对哪吒的同情和共鸣,以及如何为电影的高潮和结局做情感上的准备。

3. 具体例子

伏笔:

  知道:知道哪吒在出生时被赋予了魔丸身份,这一身份使他被村民恐惧和排斥。

  理解:理解这一伏笔如何预示了哪吒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自我救赎。魔丸身份不仅是哪吒的负担,也是他成长和转变的动力。通过这一伏笔,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哪吒的性格形成和他在电影中的行为动机。

铺垫:

  知道:知道电影中多次展示哪吒的孤独和被排斥的处境,如他在村庄中独自玩耍、被村民躲避等。

  理解:理解这些铺垫如何为哪吒的转变和最终的英雄行为做准备。这些铺垫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哪吒的同情,也为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保护村庄和村民的行为提供了情感上的合理性。通过这些铺垫,观众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哪吒的内心世界和他最终的成长。

四、总结

通过将“理解”和“知道”迁移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伏笔和铺垫,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区分这两个概念。“知道”停留在对伏笔和铺垫的基本识别和表面理解,而“理解”则涉及深层次的分析和应用。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文学作品和欣赏电影作品。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66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