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镜,防身之术||《历史防身术》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要数马克思这句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这番话在深刻阐释历史规律的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类行为重复性的洞察。这种洞察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反思,也是对历史教训的警醒。

站在马克思的肩膀上,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又拉深拉宽了几分。

《历史防身术》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吸引人,把它列入待读书单是偶然听到广播介绍。然而读完之后,尽管整体反应平平,后劲不大,但仍能从中有所收获。

一度缺失的怀疑精神,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对书有些失望的同时又对质疑的能力带些欣喜。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果真,行动起来才有结果。

作者说这本书收录了他二十多年读历史所写的文字。再结合书本框架,可以想象他读了很多很多书,又花费了诸多心思,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成书。所以在质疑对方的瞬间,我会尝试换位思考,揣摩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别说,这个过程也蛮有趣儿。不仅抵消了对作者的负面质疑,激发了读下去的兴趣,也让自己的思维和同理心得到大大的发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尽管对书籍整体评价一般,但不得不承认,作者确实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视角。整本书可视为一篇篇自带主题的历史小故事,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让我从中提炼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整理海内青铜三宝时,认识一位反面角色——端方。在这里再次遇到,并对其加深了解。端方,晚清能臣,满族正白旗,金石学家。虽然他出现的章节“忌见风使舵”依旧是反面角色,但有了这层了解,瞬间理解了他对青铜三宝的痴迷。这不禁勾起我最初读史时的心态——在历史的大江大河里捡拾贝壳。

“忌没有文化”中列举的是张士诚和孙悟空。前者说的是名字,后者则是“弼马温”的官职,都是绘声绘色,令人忍俊不禁。特别是对“弼马温”出处的考证——明朝赵南星所撰文集提到“《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又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由此看来,“弼马温”就是“避马瘟”的文雅说法,怪不得孙大圣后期对这三个字深恶痛绝。

“防权力陷阱”“忌做叛徒”“忌打小报告”等等很多关于权力和复杂人性对撞时的无奈,放在眼下职场也不过时,让人愈发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书中的历史故事,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正在经历或挣扎的种种现象与问题。作者将这些一再重复出现的历史故事进行解读和分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更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过去的事情,它更是一种智慧与经验的积累,是我们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资源。

每读一段历史,我总会如获至宝般地将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片段拾起,仿佛是在海边捡拾着五彩斑斓的贝壳。当日后再次遇到相似的片段时,我会将它们仔细拼凑归类,这份成就感与乐趣无疑是难以言表的。读这些故事的过程就如同在捡拾贝壳,伴随着作者整理出的防身技能在现实的重围里左冲右闯。然而,在享受书中故事带来的轻松和教训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这毕竟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未曾失效。

关于崇祯帝,不同的例子中作为配角多次出场。三言两语的介绍勾勒出一位爱财如命,舍命敛财的主儿,但若了解更多的崇祯,就会知道这样的定论并不适宜;关于中西举例,有类同,但更多的是西优于中,让人略感不适。这种不适并非狭隘情感,而是源于对对比方法的不认同。但正是这些不足,更加促使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质疑,进而形成了自己更为成熟的历史观。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在你争我斗的起起落落中,多读书和活读书的人,往往占据更为明显的优势”。尽管读史的我们不一定都会陷入你争我斗的起起落落,当然,最好是永远不陷入。但人生在世,谁都有必须面对的苦和难,而这些苦难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多读史和活读史,总会比那些没读书死读书的人多一些防身之术。

有关当年明月的新闻,一度引起社会哗然,更多的声音是疑惑:熟读史书的当年明月为何没能帮助自己逃脱历史中的魔咒。就如同怀疑算命先生为何没能为自己改写天命一般。可话说回来,这怪当年明月吗?当年明月能否有能力为这个问题背上一锅。

其实不怪,毕竟这是复杂的人性在作怪。总会有部分因子让人类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然后,被证实并非如此。倘若当年明月真的如坊间揣测那般,也只能说继某某、某某之后,人类文明发展舞台上又上演了一出闹剧,而已。

不懂历史,何以防身。小则防己身,大则防国身。目的是让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发生自己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跳出历史规律的限制是一代人甚至N代人的追寻,几千年还没有找到秘方。这听起来让人悲观无限。但正如人活着就是奔赴死亡,我们明知终点是死亡,不可能束手就擒一样。正视规律是理性,努力借鉴是态度。毕竟“读史使人明智”也是智慧的传承。

阿淼写于2025年1月16日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71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