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那个让人内心柔软的人
知道蒋勋是他的《蒋勋说》系列,他的文字细腻而流畅。
比较有名的《蒋勋说》是
《蒋勋说红楼梦》
《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宋词》
《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蒋勋说中国美术史》
除了这些,他其实还写了很多,比如我正在看的这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他的书非常容易阅读,很容易上手,就像一个大学老师坐你对面跟你聊天,娓娓道来。
在传统经济学视野中,美往往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是温饱之后的锦上添花。但蒋勋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美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意义。
美不是成本的累赘,而是价值的倍增器。从苹果产品的极简设计到无印良品的生活美学,商业世界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些懂得将美融入产品的企业,正在收获超乎想象的市场回报。
从以上的图书作品来看,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作家,其实他也是一个画家、诗人、美术家以及大学教授。
他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贝壳,太怕受伤了,所以把自己闭得好紧好紧,可是(贝壳)里面的东西非常软。因为怕受伤,所以外面全是硬壳,我们不敢打开。
他引申到,儒家学说的“仁”,仁爱的仁,什么是仁呢?这个字被误解的非常严重,我们常常讲到的仁是说对别人 仁慈,仁爱,仁义,仁厚,仁心等,在西方这个词大概的对应是kindliness一样。
可是孔子讲的仁的本义非常有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市场中有卖 杏仁豆腐的、里面有“仁”,嗑瓜子的时候,有瓜子仁。那么这个仁的最初的含义就是指 种子坚硬的部分里面保有的最柔软的嫩芽,那个可以让生命发芽的芽。
蒋勋认为,哲学里面说的仁其实是:生命应该得到生长,是善的本意。任何生命,不管是低卑的植物,还是动物或者人类,它的生命都应该被祝福。
书中对《桃花源记》的解读尤为精彩。
在蒋勋笔下,桃花源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世界,更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在现实的喧嚣与压力下,我们是否也能在心中构建这样一片桃花源,保留那份对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蒋勋说,桃花源记,最妙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只是在第三者的角度告诉大家他看到了什么,并没有给人讲道理的感觉。这样的散文其实非常有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关于《长恨歌》,蒋勋从美学角度剖析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他挖掘出故事中蕴含的人性之美与悲剧之美,让我们看到爱情在权力、命运面前的复杂与无奈。这种解读让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魅力,也让我们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看看这几个名句,你还记得他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吗?你能感受到这些诗词的美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蒋勋用他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美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是对美的赞颂,更是对我们心灵的启迪。
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放慢脚步,去发现、感受和创造身边的美,因为美,才是真正看不见却无比强大的竞争力。
推荐朋友们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跟随蒋勋的文字,走进美的世界,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美学之旅,相信你也会在其中收获满满的感动与启发。
在这个理性至上的时代,美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蒋勋先生在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如何跨越理性的藩篱,直达人心。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8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