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一代画圣

        扬州,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一代画圣”石涛的足迹与传奇。在“扬州八怪纪念馆”里拜会过“八怪”之后,就是寻访这位有情怀、有成就、有故事的“画圣”石涛。我一路寻来,走进何园石涛纪念馆,就与这位艺术巨匠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石涛何许人也?清代画坛巨擘,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艺术理论家、绘画实践革新者、叠石造园大师,“扬州画派”的开创人、 奠基者。

        石涛本名朱若极,是明宗室靖江王朱亨嘉之子,1642年生于广西桂林。他本可以享受皇族富贵和陶醉于桂林山水。不料家国倾覆,为了躲避战乱和清军追捕,年幼的石涛由宦官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从此踏上了坎坷的人生旅途。

      出家后的石涛,法名原济,字石涛,自号“苦瓜和尚”。10岁时离开全州转至武昌,开始临摹古法帖,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14岁开始画兰花,学习摹仿董其昌等画家的优秀技法,磨炼个性。15岁完成《山水人物花卉册》,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石涛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其已在绘画艺术方面显露出过人天赋。

      石涛身在佛门,却心向山水。1664年,23岁的石涛沿长江而东, 登庐山,下浙江,漫游杭嘉湖,转赴苏南,一面探奇揽胜,一面寻师访道,不久抵达松江,拜高僧旅庵本月为师。石涛前后追随二年,得益匪浅,对其知识技艺及人生追求产生很大影响。

      1666年,25岁的石涛来到宣城敬亭山麓。十余年间,他屡游黄山,与黄山画派大师梅清结为画坛知音,共创宣城画派,获“黄山巨子”雅称。石涛的《黄山八胜图册》等画作深受梅清影响,在很多画法上吸收了梅清的柔和并恣意多变的绘画风格。

      1673年,石涛第一次来扬州,到南池(现荷花池)南的静慧寺拜会其师祖木陈道忞,并在此绘成《采药图》 等画作。三年后再次来扬州,仍居静慧寺,为汪舟次绘《山水册》八帧等画作。

      1678年,石涛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达南京,住长干寺一枝阁。与屈大均、孔尚任、龚贤等许多诗人画士名流结识,艺术境界迅速升华,钟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

      1682年,石涛再来扬州,在平山堂绘《水云寻仙图》画作。1686年岁末,石涛到扬州参与孔尚任春江社友的秘园雅集活动。他们即席分赋,笔墨淋漓,风采豪迈,倾动一时。此次聚会,石涛与号称“天都词客,扬州寓公”的闵宾莲相识。 闵氏其人“骂座如祢衡,青眼如阮籍”,乃性情中人,当年隐居南池,石涛作《处士城南路图》赠送之。

      扬州拱宸门外的天宁禅寺是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其住持久闻石涛画名, 便请石涛为殿侧的七十二间耳房各画一幅山峰,峰峰各异,并都有别于皇室画家。石涛应答,约定一日一幅,画七十二天。传说待到第七十三天,天宁寺僧和扬州画坛诸家早早聚拢,众人刚出拱宸门,只觉晨雾迷漫,河面、城边、寺外、寺内均白茫茫一片。越是靠近寺院,雾气越浓,连对面僧俗都显得隐隐绰绰。闻气味,仿佛是山岚。过了天王殿,又闻飞瀑之声不绝于耳,可四处观看,佛院内除了几株银杏以外,别无所有。人们仔细寻觅才发现,这一切均来自耳房。

      石涛画山水,善于用墨,重视表现氤氲之气,赋予山林以生命。他在黄山观察多年,为太守画过七十二峰,“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自有千万山”。石涛的神来之笔,震惊了扬州城。

      期间,康熙先后两次南巡,石涛分别在南京长干寺和扬州平山堂两次接驾。 1689年,康熙帝南巡,石涛在平山堂接驾,并绘图记录情景,献诗画颂扬清政府。翌年,49岁的石涛抵达北京,三年间创作了《醉吟图轴》等许多巨幛大幅作品,试图谋仕。然而,他未获重视,甚至在《南巡图》绘制中被忽视。1692年,石涛悲吟着: “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而无奈买舟南返。

      石涛从两次迎驾“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通知遇”的期盼, 到“三年无返顾,一日起归舟”的失意返归,幡然醒悟,决意彻底洗心涤尘,以求返朴归真,想起曾经游访过的余杭大涤山,故给自己重取别名“大涤子”,并将自己所建的扬州宅园叫做“大涤草堂”。

      大涤草堂位于扬州大东门城外西河沿上,建于1695年。石涛在其《大涤草堂图》的款识中记述道:“浪说玉华长,更年始一游。烟回知径转,藓护有诗留。曲折闲披画,熹微淡写秋。会心言不尽,人与景具幽。”古树老屋,有堂有阁,溪湾萦绕。可见,这是一座傍阜依水的名园。

      石涛定居扬州后,专心绘画、叠石与写作。晚年出佛入道,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感悟融入画作,创作出大量传世佳作,其艺术成就达到巅峰。其一生作品一半出自这个期间。同时他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进行总结和整理,著《画语录》十八章,提出“一画说”等理论,其超人的学识见解堪称干古绝唱。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涛是园林叠石的天才。《扬州画舫录》中记述道:石涛“兼工垒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石涛曾号道济)手,至今称胜迹。” 石涛参与园林建造,将绘画艺术引渡到园林艺术之中并成为经典,创造了叠石造园的传奇,给人文生活及社会带来较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叠石代表作片石山房结构精妙,气势非凡。石块拼镶技法极为精妙,拼接之处有自然之势而无斧凿之痕,其气势、形状、虚实处理等,与石涛画极相符,至今仍被视为园林艺术的典范。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其为石涛叠石造园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是石涛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的具体物化,充分证明石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1707年,石涛因病去世,终年66岁。其徒高翔(扬州八怪之一)协助料理后事,建墓于蜀冈平山堂后。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一代画圣,长眠于此。扬州兴化学者李𬴊为其著《大涤子传》,其中写道:“一日,自画竹一枝于庭,题绝句其旁日:‘未许轻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震后,破壁长儿孙。’其诗奇峭惊人,有不可一世之概。”这是记述石涛寄居扬州时的心志和情怀。 石涛钟情于扬州,最终安息于扬州,了却了人生宿愿。

      石涛一生漂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江南的烟雨水乡到北方的崇山峻岭,他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心灵感受自然。始终坚守艺术的初心,用画笔书写传奇。他坚信“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的千变万化融入笔端,创作出一幅幅惊世之作,其绘画风格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

      石涛的画作笔法多变,墨色淋漓,充满了动感与张力。他的山水画,或雄浑壮阔,或清幽雅致,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花鸟画,更是别具一格,或浓墨重彩,或淡雅清逸,展现出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石涛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他的一首题画诗:“山水有清音,得者寸心是。寒泉漱石根,冷冷豁心耳。何日我携家,耕钓深云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脱。

      石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上,更在于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尤其是“扬州八怪”中高翔是他的弟子,郑板桥、金农等也深受其影响。近代画家潘天寿评价石涛开辟了扬州画风,为“扬州八怪”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理念,为清代及近现代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扬州的石涛纪念馆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纪念,更是对后世艺术家的一种启示。

      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历代名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王原祁评日:"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齐白石赞日:"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张大干将石涛视为"画中之佛”,一生研究和临墓石涛作品,并由此开创了其独特的艺术之路。潘天寿赋诗赞道:“古阿罗汉是前身,五百年来无此人。岂仅江南推第一,笔参造化墨通神”。傅抱石称石涛是"中国画史上永远放着璀灿的光辉的画家。"吴冠中指出"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朱良志说:"在文人画史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无疑是文人画发展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独特创造对当今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美国著名学者,中国艺术史研究权威之一高居翰教授感叹道:“登峰造极的独创主义大师中,视野最宽广,技巧最高妙的画家是原济,又名石涛。"

      石涛对于扬州情深意浓。综观他在扬州的十五年,不仅作为扬州画派的奠基者开创了"扬州八怪”之艺术风格,创作了干古名篇“画语录”,在叠石领域也造诣非凡,在扬州园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及叠石作品是扬州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必将继续影响中国绘画和造园艺术的现在和未来。

      从纪念馆出来,在出口处我看到石涛的一句诗:“我自用我法。”这不仅是他对艺术的自信,更是对生活的态度。石涛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与自由。

      扬州石涛纪念馆,不仅展示了石涛的艺术成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生哲学。他以笔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禅心感悟生活的真谛。石涛的画作和诗词,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们在300多年后的山水间也能追寻到他的足迹。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08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