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共探科学优质课之路
在学前教育领域,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是永恒的主题。近日,收到省级下发的关于优质课比赛的通知,其中学前教育板块聚焦科学领域,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为了让老师们参加此次比赛,鼓励园内教师踊跃参与,我们组织以“如何上好一节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今天下午,幼儿离园后,全体教师齐聚多功能室,怀揣着对教学提升的热忱与期待,准备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教研之旅。我深知此次文件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比赛的指引,更是我们提升教学水平的契机。于是,我便带领老师们共同研读文件,逐字逐句剖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在解读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参加比赛的各项要求,从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到幼儿参与度的考量标准,让老师们对比赛有了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明晰努力的方向。
在充分领会文件精神后,我向老师们传达了积极备赛的紧迫性。此次优质课比赛,不仅是个人展示的舞台,更是提升幼儿园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从现在开始,每一位老师都应将此次比赛纳入工作重点,积极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紧接着,进入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核心环节——讨论“如何上好一节课”。考虑到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我先给予老师们一段时间,让大家静下心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思考,梳理对上好科学课的初步想法。这段安静的思考时间,为后续热烈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分享环节,老师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有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在以往科学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强调了课程导入的重要性,通过有趣的小实验或生动的故事,瞬间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的老师则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出发,提出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还有的老师关注到幼儿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主张多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老师们热烈的讨论后,我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肯定了老师们提出的诸多宝贵观点,同时也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说明。随后,我从幼儿园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六个关键维度,深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精准选课,开启科学探索之门
选课是上好科学课的首要环节,需要充分考量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水平。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觉快速发展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能力有限,课程应选择如“有趣的水果”“奇妙的形状”等贴近生活、简单直观的主题,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品尝等方式,直观感受事物的特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初步兴趣。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开始对事物的变化和现象产生好奇,像“会变的水”“神奇的磁铁”这类课程,能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有趣的电路”“植物的一生”等课程,可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探索需求,培养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通过日常观察、与幼儿交流,挖掘他们的兴趣点,以此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确保科学课能真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精心备课,筑牢教学坚实基础
备课是上好科学课的重要保障。在明确教学目标时,要具体、可操作且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以“神奇的影子”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变化规律;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观察力。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将内容分解为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小环节,每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逻辑连贯。例如,将课程分为导入、实验探索、讨论总结、拓展延伸等环节。在导入环节,利用手影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实验探索环节,让幼儿亲自操作,改变光源位置、物体形状等,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总结环节,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引导他们总结影子产生和变化的规律;拓展延伸环节,让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影子有关的现象。此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准备必不可少,如实验所需的材料、道具,相关的图片、视频、绘本等,这些资源能为幼儿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三、精彩上课,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上课是科学课的核心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和亲切的态度迎接幼儿,用温暖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和生动的语言与幼儿互动,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舒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节奏的把握,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反应,适时调整节奏。讲解实验步骤和科学原理时,语速放慢,重点内容重复强调;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时,加快节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紧张感。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展,避免出现前松后紧或拖延时间的情况。此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声音的秘密”课程中,提问幼儿“怎样才能让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组织小组合作,让幼儿一起制作简单的乐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幅度和声音大小的关系,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四、有效提问,激发科学思维火花
提问是科学课教学中激发幼儿思维、促进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例如,在“植物的生长”课程中,提问幼儿“植物生长需要阳光,那如果没有阳光,植物会怎么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思考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提问要有层次性,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先提出一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如“这是什么植物?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帮助幼儿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然后逐步提出一些深入、综合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植物在冬天会落叶,而有的植物不会呢?”培养幼儿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同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后,耐心等待他们思考和组织语言,通过眼神、表情等方式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当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和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幼儿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五、激发潜能,挖掘科学学习动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巨大的科学学习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对于性格内向、不太主动参与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让他们负责记录实验数据,逐渐增强自信心;对于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和天赋的幼儿,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如科学小实验套装、科普书籍等,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活动,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科学角活动,投放各种科学实验材料、科普玩具、图书等,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索;开展科学小制作比赛、科学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如亲子科学实验、科普讲座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家园共育,共同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当幼儿在科学学习中取得进步或表现出色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口头赞扬、小贴纸、科学小徽章等,还可以给予幼儿一些特殊的荣誉,如“本周科学小明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激发科学学习潜能。
六、课后延伸,延续科学探索之旅
课后延伸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让幼儿的科学学习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完成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自制彩虹”,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用镜子和水制造彩虹,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或者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汽车为什么能跑起来”,并在第二天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组织亲子科学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开展亲子科学小发明比赛,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科学小发明,如“风力小车”“太阳能热水器”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还可以组织亲子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所,让幼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拓宽科学视野。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科学知识,鼓励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四季更替等,用简单的语言记录自己的发现;让幼儿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如“怎样让蜡烛燃烧得更久”,通过实践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随着夜幕降临,本次教研活动也接近尾声。通过这次深入的研讨,老师们对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大家能够将今天的研讨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孩子们带来更加精彩、有趣的科学课堂,也为即将到来的优质课比赛做好充分准备,在比赛中展现我园教师的风采与实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