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5 0220)《胖东来你学不会》第一章

第一章:零售业的“许昌奇迹”

1.1 中国零售版图上的特殊坐标

在河南许昌,这座常住人口仅438万的三线城市,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却呈现出与北上广深截然不同的景象。 

零售企业密度:许昌每万人拥有零售网点12.7个,超过郑州的9.3个和武汉的8.6个,但胖东来市占率却高达92%。 

消费者忠诚度:2023年数据显示,许昌消费者平均每月光顾胖东来4.3次,客单价达到187元(全国超市平均客单价为68元)。 

竞争格局: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全国性零售巨头曾先后入驻许昌,但最终全部撤出。家乐福在2018年关闭许昌门店时,店长无奈表示:“我们输给了本地人的情感选择。” 

这种“许昌现象”的背后,是胖东来用20年时间构建的“情感护城河”: 

- 70%的顾客能叫出至少3名员工的名字 

- 85%的家庭在胖东来办理过会员卡 

- 疫情期间,胖东来为顾客免费发放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单店日均服务超过5000人次 

许昌因此被称为“中国零售业的乌托邦实验室”,而胖东来则是这个实验室的核心变量。 

1.2 胖东来的商业悖论

胖东来的经营数据充满矛盾: 

坪效奇迹:单店年坪效达12.8万元/㎡,是沃尔玛的3倍、永辉的4倍。 

规模克制:年销售额突破70亿元,却仅在许昌、新乡两地开设36家门店,拒绝全国扩张。 

资本抗拒:34家投资机构曾试图入股,均被创始人于东来婉拒:“我们不缺钱,缺的是对顾客的敬畏心。” 

这种“反商业逻辑”的背后,是一套独特的经营哲学: 

1.区域深耕:在30公里半径内做到极致,单店服务1.2万个家庭,形成“社区生活枢纽”。 

2. 利润节制:净利率控制在3%-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8%-12%,将利润空间让渡给员工和顾客。 

3. 规模克制:拒绝“跑马圈地”,用“小而美”的门店网络构建竞争壁垒。 

这种模式被经济学家称为“许昌结界”——在胖东来的势力范围内,外来零售品牌几乎无法生存。 

1.3 实体零售的“免疫体质”

2020-2023年,中国实体零售业遭遇寒冬,但胖东来却逆势增长: 

- 销售额增长:疫情期间年均增长23%,2023年单店日均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 

- 线上转型:自建小程序“胖东来优选”,日均订单量达8000单,但坚持“线上不抢线下生意”的原则,将配送范围限制在门店周边5公里。 

- 社区服务:疫情期间推出“社区团购+无接触配送”模式,为独居老人、医护人员免费配送生活物资,累计服务超过10万人次。 

支撑这一“免疫体质”的核心要素:

1. 员工忠诚度:疫情期间无一人裁员,员工主动降薪支持企业,复工后全员到岗率100%。 

2. 供应链韧性:自建300人采购团队,与本地农户建立“订单农业”合作,确保生鲜供应不断链。 

3. 顾客信任:疫情期间推出“无忧退换货”政策,顾客退货率反而下降至0.03%。 

这种“免疫力”并非偶然,而是胖东来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自然结果。正如创始人于东来所说:“当你把员工和顾客放在心上,企业就有了抗风险的能力。” 

本章小结
胖东来的“许昌奇迹”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商业真理:在效率至上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可能来自于“反效率”的选择。 

- 它用区域深耕对抗规模扩张 

- 用利润节制对抗资本逐利 

- 用情感连接对抗价格竞争 

这种模式或许无法复制,但它的启示值得每一个零售从业者深思:商业的本质,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温暖的人性连接。 

(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年度报告、商务部零售业监测数据、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及实地调研)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3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