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雷区”:别让内部语言吓跑客户!》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商业的广袤江湖里,与客户的交流堪称一场关键战役,而内部语言,就是那颗随时可能引爆的“暗雷”,悄无声息地破坏着沟通的桥梁,让你与客户渐行渐远。
内部语言,是公司内部的“小圈子密码”,是同事之间心领神会的默契符号。那些行业术语、部门简称、特定缩写,在办公室的小天地里畅行无阻,同事们交流起来高效又便捷,就像武林高手之间过招,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知晓对方意图。可一旦把这套“武功秘籍”搬到客户面前,那就如同对牛弹琴,效果适得其反。
想象一下,你满心欢喜地向客户介绍公司的新产品,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和内部缩写脱口而出,你讲得眉飞色舞,以为自己把产品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客户却一脸茫然,眼神里写满了困惑与不解。就好比你说这产品运用了最新的“AI - VR 交互技术 2.0 版本,搭配了自主研发的 MVP 核心模块,能实现超高效率的 O2O 业务拓展”,客户心里可能在想:“这都是些什么跟什么呀?我就想知道这东西对我有啥用,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你精心准备的“专业盛宴”,在客户眼里成了一桌难以入口的“怪味佳肴”。
用内部语言和客户交流,就像是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看似武装到了牙齿,实则隔绝了与客户的亲近感。客户不是公司内部的一员,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义务去解读你那些复杂的内部信息。他们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是产品或服务能为他们带来怎样的便利和好处。当你用内部语言滔滔不绝时,客户却在努力跨越语言的鸿沟,试图理解你的意思,这无疑增加了沟通成本,也消磨了客户的耐心。
商业沟通的真谛,在于真诚、简单和易懂。抛弃那些晦涩难懂的内部语言,用平实的话语、生动的例子,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清晰地传递给客户。把客户当成朋友,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他们能感同身受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在商业的浪潮中,稳稳地驶向成功的彼岸,而不是被内部语言这个“漩涡”,卷入无人问津的深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