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隐于辽阔的时光》(8)
——探寻风景深处的文化真意

在阅读艾平的《隐于辽阔的时光》中《风景的深度》这篇文章时,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的想象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丰富。这篇文章对于一个文化旅游工作者而言,无疑受益匪浅。
文中所提及的“深度”,并非简单的表面挖掘,而是一种深入的溯源,是对历史的执着追寻,体现出文化所蕴含的厚重感。回顾九十年代初,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最初是以“看风景”的观景游为主。那时,人们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不乏人文旅游元素,但纯粹的风景观光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家将文化与旅游整合,成立文化旅游部,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旅游文化”指明方向,这无疑凸显了在风景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在艾平的笔下,草原的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古老的文明才是最具深度的风景。往往,最初发现一片美丽风景的,是那些身背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或是背着大包的驴行者。他们热衷于探寻人迹罕至之处,足迹遍布那些鲜有人至的地方。不得不说,很多旅游景区的开发,最初都得益于他们的探索。比如最美夏天的草原,就特别吸引这些人。他们来自“水泥成林,尾气如雾”的都市,面对草原美景,相机快门声咔咔作响,拍摄的照片借助网络媒体广泛流传,他们也因此声名远扬,乐此不疲,自认为走进了自然、捍卫了生态,已然成为一种经典。

文章开篇,作者便鲜明地亮出观点:“……于是那些来自别处的审美眼光开始了生吞活剥般的采撷,呼伦贝尔的风景就这样缺失了深度。”我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如果一群文化人采风只是浮于表面,走马观花,没有深入到牧民家中,又怎能领略到“呼伦贝尔大地写满了草原的智慧和沧桑,写满了草原的浑厚和博大”的文化内涵呢?这让我不禁想起同样来自草原的写作者李娟,她的《冬牧场》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其文字优美、草原风光迷人、游牧生活独特,更重要的是她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采风”“下沉一线”,融入到牧民的冬牧场生活中。正因如此,她笔下的文字才如此灵动鲜活、充满魅力。或许,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才能真正站在牧民的角度,与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同频共振。
艾平在文中讲述了达喜老哥哥一家的故事。老哥哥家是草原上的富户,牛羊成群,马群壮观,每年收入可达一百多万元,这样的家庭收入恐怕会让大山深处的农民羡慕不已。但草原生活同样“靠天吃饭”,需要勤劳与智慧才能致富,老哥哥无疑是其中最勤劳、最优秀的牧民代表。他那句“咱们不能没有马,没有马就不是牧民了”,道出了他对传统牧民生活的坚守。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文字描绘了老哥哥放牧时的壮美场景:“老哥哥把一只手高高举向天空,仿佛回应天上的某种召唤,然后发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声音——啊……哈……啊……”,这声音似长调又非长调,似呼喊又有旋律,“仿佛看见老哥哥的嘴里有一条河,一条清澈而飘渺的河,长长的河流升腾远去,和碧透的天空融为一体”。紧接着,“老哥哥突然一抖缰绳,跃马而起。顿时,原野上白雾弥漫,万马奔腾风驰电掣……”读到此处,不得不惊叹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惊叹于老哥哥这位草原牧民的风采,他哪里像普通牧民,分明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作者还细腻地刻画了老哥哥的妻子老嫂子,“会喘气的动物都是她的孩子”,她唱劝奶歌时的慈祥与悲悯跃然纸上。正如作者所说,“没有任何一部教科书,能给我解释草原上这种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神奇沟通”。在大草原上,大自然有着自己科学的生物链条,马吃草尖、羊吃草叶、牛吃草茎,草籽在马蹄坑中得到滋养,马蹄传播花粉和草籽,万物环环相扣、生生相惜、互生互荣。人类不应随意干涉这条生物链,一旦破坏其中任何一环,就可能导致生命链接的断裂。
文章结尾,作者提到向陌生客人讲述马的事情,并邀请他们去拍摄那些白骨,客人却毫无兴趣,他们更热衷于拍日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来拍风景的,却不懂草原之美在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古老文明才是最有深度的风景。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揭示了自然与文学的共生性。
其实,在旅游业兴起初期,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自嘲旅游体验是“上车睡觉,下车拉尿,到了景点拍个照”。但幸运的是,随着人们文明修养的提升和对文化需求的日益渴望,以及各地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视,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开始追求在山水间品味文化。可以预见,人们的文化旅游品味将不断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保护也会更加用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我的脑海里冒出这样一个感受:自然孕育了文学,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则养育了一代代文学家。正如谢林说"自然是可见的精神",文学家的笔触正是自然精神的具象化。
华兹华斯的湖畔沉吟印证:当文人用身体丈量草木,万物便化作《丁登寺》般的灵性诗篇,完成存在论意义上的互文。
我想,如艾平、李娟这样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就是因为扎根自然和生活,所以文章才如此精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