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身没有价值时,你发出去的一声问侯对别人都是一种打扰。

齐帆齐微课

当自身没有价值时,你发出去的一声问侯对别人都是一种打扰。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早年流亡在外。他在齐国时,齐桓公厚待他,给他娶妻、赐财物,重耳一度安于现状。但后来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重耳失去了庇护。

重耳一行人来到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肋骨紧密相连,像一整块似的,对这种生理特征感到好奇,不以礼相待,甚至趁重耳洗澡时去偷看。

此时的重耳流亡在外,没有了势力,他即便向曹国发出友好的表示,曹共公也根本不放在眼里,对他的问候等举动视作无物,甚至还加以轻慢。

重耳历经波折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成为春秋一霸,曹国这样曾轻视他的国家,也在他的威慑下吃了苦头。在重耳落魄、自身价值未显时,他的存在和问候在曹共公看来都不值一提,甚至是多余的 。

别人对你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你的价值,当你毫无价值时,很少会有人在意你的感受。

看看韩信早年的经历。韩信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既无经商谋生之道,又无被推举为官的机会,只能寄人篱下。

他常去南昌亭长家吃闲饭,数月如此,亭长的妻子很嫌弃他,便早早做好饭吃完,等韩信来就不再准备他的饭食,韩信明白他们的用意后,一怒之下离去。

后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见他饥饿,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几十天都如此。但当地屠户中有个年轻人公然侮辱韩信,说他虽长得高大还佩戴刀剑,其实胆小怯懦,甚至让韩信从自己胯下钻过去,韩信为了大局,忍受了这奇耻大辱。

在韩信毫无成就、没有价值的时候,亭长一家对他态度恶劣,屠户也随意羞辱他,很少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但后来韩信辅佐刘邦,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封为齐王、楚王,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人们对他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就好,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会伤人。如无共鸣,默契散场。

管宁和华歆曾是好友,一同在园中锄菜时,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捡起来而后又扔掉。

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和华歆原本关系亲密,一起学习劳作。但随着相处加深,他们在对待金钱、权势等事物的态度上差异尽显,太近的相处让这些差异放大,就像刺猬靠得太近会扎人,管宁觉得两人没有共鸣,最终默契散场,保持距离,割席断交。

当你内心成熟以后,就会开始理解周围每个人,不要纠结于谁是谁非,没有绝对的好坏和对错。

大家都熟悉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后,因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出生入死,而蔺相如只是靠言辞立了点功,官职却比自己高,心中很不服气,还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听到后,总是躲避廉颇,尽量不与他发生冲突,甚至称病不上朝,避免和廉颇争位次的先后。

蔺相如的门客们很不理解,觉得蔺相如太软弱,想离开他。蔺相如这才解释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他和廉颇在,如果他们两人争斗,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廉颇听到这些话后,内心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于是亲自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内心成熟,没有纠结于廉颇此前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没有评判廉颇的对错,而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廉颇的想法和行为。

廉颇在明白蔺相如的苦心后,也幡然醒悟,二人最终和解,共同为赵国效力,留下了一段佳话。

带着钝感力与周围相处,不要被他人刺痛,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生活会温暖愿意好起来的人。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仕途上遭受重大打击,被政敌恶意中伤、诬陷的情况下,他并没有被这些恶意刺痛而一蹶不振。他带着一种“钝感力”,坦然接受命运安排。在黄州,他把精力放在生活上,开垦东坡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还研究美食,发明了东坡肉等菜肴。

后来又被贬惠州、儋州,条件愈发艰苦,但苏轼依然乐观豁达。他在当地兴办教育,传播文化,与百姓友好相处。他没有过度在意政敌的攻击和仕途的不顺,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让自己在困境中不断成熟。

尽管遭遇诸多磨难,他却始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他的诗词作品也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最终生活也回馈给他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他的诗词流传千古,令世人刮目相看。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14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