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6天《梁惠王上 凡七章》1.6

《孟子》学习第6天《梁惠王上 凡七章》1.6

原文阅读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字词注释

[1]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

[2] 语(yù):告诉。

[3] 卒(cù)然:突然。卒,同“猝”。

[4] 油然:云兴起的样子。

[5] 沛然:雨大的样子。

[6] 浡然:苗勃勃兴起的样子。浡,同“勃”。

[7] 人牧:牧民之君。牧:养。

[8] 引领:伸长脖子。引,伸长。领,脖子。

译文参考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望去,不像国君的样子;靠近他,没有一点威严的气势。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会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才会安定。’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谁能归从他呢?’我说:‘天下人没有不归从他的。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份天气干旱,苗就枯萎了。忽然天空乌云兴起,大雨倾盆,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好杀人的,普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来盼望他了!如果真是这样,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向下奔腾一样,激流澎湃,谁能阻挡得住呢?’”

核心内容解读

        梁襄王是梁惠王之子。惠王礼聘孟子来魏,几次谈话已有些成效,可惜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梁惠王死了,儿子梁襄王继位。

      这是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录的不是二人的直接交谈,而通篇是孟子的间接转述,仿佛在暗示,襄王并没有资格作为一个对谈者出现。

      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孟子强大的论证逻辑,文中采用了“问答-比喻-对比”的三段式结构:首先,提出观点。以“定于一”回答天下安定之要,强调统一是前提。其次,用比喻来强化观点,以久旱逢雨的禾苗复苏,喻仁政对民心的感召力。最后,进行了现实批判,直言当时统治者皆“嗜杀”,反衬仁政的稀缺与迫切。

      战国时代,大家都想扫平群雄,统一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安定呢?孟子说:“定于一。”这个哲学名词一下就把梁襄王考倒了,他把“一”想成了霸道的统一。但孟子并非主张武力兼并,而是强调通过道德感召实现民心归附的“软性统一”。这种仁政的统一以“天下莫不与”的自愿为基础,区别于法家的强制集权。

        “定于一”的“一”,历来有两解,赵岐认为“孟子谓仁政为一”,朱熹以为是指列国统一。这两者并不矛盾,是因果的两端。另外,一者,元也。古时以王公在位的年次为序纪年,先王驾崩新君继位,按礼制一般是要到第二年才改元。孟子见梁襄王应该还是惠王驾崩之后的当年,尚未改元。如此,孟子回答“定于一”,或者也可视为一种巧妙的鞭策婉讽之语:您先别慌忙放眼天下好高骛远,先从您继位后的元年开始做起。而这同样也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但襄王没有明白这看似简单的“一”里面的层层深意,他想到的就是简单粗暴的天下一统,于是他问,谁能做这个统一的事情。于是,孟子干脆给了一个更简单的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里的“不嗜杀人”,是对应之前的“就之而不见所畏”说的,孟子知道君王一旦无所畏惧,就会大肆杀伐,一旦上瘾成为嗜好,天下就无宁日。“嗜杀”不仅是战争行为,更指向严刑峻法、苛政虐民,需以“不忍人之心”行王道。孟子之前以“仁义”勉励梁惠王,而对梁襄王唯有“不嗜杀人”的期许,其知人论世,见微知著,非后世腐儒可以相比。

      接下来孟子这段比喻非常漂亮,流传到现在,渐渐变成“久旱逢甘霖”的俗语,而以这样的俗喻为背景,反观孟子古典时代的原文,恰可更深切地体味在“油然”、“沛然”和“浡然”三个形容词中蕴藏的新鲜生气。“油然”,万物新生的样子。沛然,是大雨滂沱的样子。浡然,即勃然,盛大的样子。

      借自然现象,如禾苗需雨、水向下流,论证仁政符合天道人性。百姓归附仁君如同自然规律,具有不可阻挡之势。强调了统治者德行与民心合法性直接相关,呼应“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儒家政治伦理。将“嗜杀”视为失德表现。仁政要求统治者节制武力,以民为本。

      孟子直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揭露战国统治者普遍残暴的本质。这种批判并非否定所有君主,而是呼唤“不嗜杀人者”的出现——即理想中的“圣王”。其说教对象既是梁襄王,也是所有可能施行仁政的潜在统治者。

      总之,在这一节记载里,虽然梁襄王的问话不好,而且问得没有礼貌,没有意义。可孟子答复他的话,都是至理名言。这段对话浓缩了孟子政治哲学的精髓:以仁德而非暴力实现统一,以民心而非武力维系政权。其“禾苗逢雨”的隐喻,至今仍启示着治国者须顺应民众需求,而“水之就下”的比喻,更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经典意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孟子为乱世开出了一剂超越时代的药方——唯有仁者方能王天下。

背景知识介绍

为什么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魏襄王出身高贵,也没有生活在昏君家庭,怎么就没能被好好培养,以至于才一继位就“望之不似人君”呢?

      公元前341年(按照《史记》的说法),齐国和魏国有过一场大战,魏国大将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败死在马陵道上,魏国太子魏申统率的主力部队也被齐国击溃,魏申做了俘虏,终于没能活着回国。根正苗红的太子死了,魏惠王就只好再从太子的兄弟当中再立一个太子。

        按照继承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嫡长子死了,就立他的同母兄弟。只不过战国时代竞争激烈,论资排辈式的传统继承法早就乱套了,所以我们很难推断魏惠王到底是拿什么标准选定太子的。

      总之,这位魏国新太子,原先应该完全没有继位资格,所以就没受过继承人应该接受的一整套相关培训,临时赶鸭子上架,也不怪他戴上王冠之后“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远远望去,没有君王的样子;走近他,也不见他有让人敬畏的君王威仪。

      梁襄王不能令人见了产生肃然起敬的心理,他的气度、胸襟,都没有那种令人愿意臣服为他辅助的气势。既然这位魏国新王是扶植不起来的,也就注定了孟子必定离开魏国的命运。

      而且,“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句式令人想起《论语》里子夏所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者是形容君子的。孟子对襄王的形容恰恰是其反面,但遵循的路径一致,即观色与察言。“不似人君”,这种否定里暗含对于人君的期许。“不见所畏”,这也暗暗指向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一个人官位越高,越要懂得敬畏,君王若是“不见所畏”,必然殃及天下。

      孟子这句评价梁襄王之语,仍被后世引用,用来批评一个人没有做领导、为人表率的气质与风范。

参考资料

《孟子读法》,张定浩,译林出版社,2020年5月

《孟子旁通》,南怀瑾,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4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