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6《认知觉醒》第五章 学习力2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这正是大师创作的普遍手法——把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解决的B,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学习动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

鉴于此,我时常也鼓励人们写作。因为单纯阅读时,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所以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我们在关联时,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让一切与自己有关。

因为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在这个注意力非常匮乏的时代,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是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读完。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其次,输入足够多。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再次,保持好奇心。净化自己,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所以,成长这件事不仅仅是提高认知,更是一种自我修炼。

最后,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比如李笑来的这句话我就一直记在脑中:“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会停下来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不找出5个现象他是不会罢休的。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

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比如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据说他有数百个思维模型可以应对投资判断中的各种问题;再比如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他的知识体系中包含500多条生活和工作的原则,最终写成的《原则》一书也有500多页。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一是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确定的、通用的,是可供所有人学习和参照的;

二是学霸或名师必然掌握了知识体系或知识框架,看到了知识的全景,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因此参照他们的知识体系就是走捷径。

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正如万维钢所言,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只学让自己触动

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把“学习知识”和“学习认知”混淆,用掌握学术知识的方法去对待别人的认知体系,所以不禁沉迷于全面掌握和全盘照搬他人的体系,甚至感觉如果没有完全掌握对方的认知体系,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比如很多读者和我探讨读书方法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每读完一本书,都要系统地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还要画出思维导图,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意味着自己认真读完了一本书,然后他们问我:“你平时用什么思维导图工具?”

寻找触动点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

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不同的 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所以,我们也要尝试建立独一无二的认知体系。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我们潜意识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紧紧地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面对生活中信息的滚滚洪流,触动真是最好的筛选器,它能让我们免受洪流的冲击,从容而体面地行走在人间。

仅仅触动还不够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了。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

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多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但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何其枯燥,它无法让我们享受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

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

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只要专注于学习成长活动本身,体会其中的乐趣,就能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持续获取的。

《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由于长时间收不到外界的正向反馈,孩子们逐渐将学习视作内心抗拒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缺少输出和反馈意识,虽然他们极其理性,甚至能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不断激励自己努力,但最终收获的仍然是痛苦和失败。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

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我们的理智脑虽然聪明、有远见,但它身单力薄,真的不适合亲自上阵,真正需要它做的,是运用聪明才智去制定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接受强烈的正向反馈,愉悦地朝着目标一路狂奔。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有了这种认知,人是会迅速改变的——会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要么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要么产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这些反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欲望。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更能理解强者们常说的话了: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取反馈”正是我持续写作的真正策略和真实动力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

没有作品和作品意识,一切免谈。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对待作品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出门前都要尽可能把它们打扮得漂亮精致,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如果对方的质疑中包含严谨的反证,能准确指出你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它们会帮助你把问题想得更清楚,让作品变得更完善。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是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

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毕竟没有什么是比这更直接的反馈。

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这印证了古典的跃迁理论: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

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

保持极度专注已然成了一种稀缺能力。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毕竟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只要开始学习或工作,就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工作法有点类似于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在学习这件事上,普通人的策略往往是“天赋不够,刻苦来凑”。好在我们已经知道学习的秘密不完全在于刻苦,还在于“会玩”,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也能玩出水平,玩出风格,成为他人眼中的学霸。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62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