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先生《寄李道夫》有感1

文/若初

《寄李道夫》这篇文章读第一遍感触最深的地方:阳明先生当年的环境和我们今天蛮像的。

圣人之学已很久没人讲了,人们内心的良知被世俗的尘埃淹没已久,这个时候去讲去传播这样的学问的确不能心急,得有方法。

阳明先生那个比方太恰当了:“人心陷溺,就像一个人落入大海波涛当中,此时,最急需的是救他上岸,然后才可以给他衣服、食物。

如果他还在波涛当中沉浮时,就直接把衣服和食物抛给他,那会让他沉没得更快。他不会认为这是善德之举,反而会心生怨尤。”

这个道理一下就讲得明明白白,往后我们在分享好的思想好的学问时,也一定记得,“先把人拉上岸”,先熏陶影响,随机引导,要有耐心,不能心急,否则只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看博仁老师的导读,我留意到他是2014年开始立志做致良知的践行者,开始创办致良知研究院。

我想到那个时候的我,也在我这个小城市里传播传统文化,只是我没能像博仁老师那样,“有担当道义的勇猛、执守道德的坚定”,不是做圣贤文化的践行者,只是给饥渴着送了一点点食物和水。

虽然当时也影响了一些家庭参与亲子诵读经典,但因为自己的立场不够坚定,在读经典的过程中也滋长了傲慢心,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去真正理解圣贤文化。

事实证明,读古文指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是个伪命题,圣贤文化和现实生活缺乏链接,诵读经典只是单单当做学问来做,读一读,增长一点见识,一点傲慢罢了。

所以,走着走着,自己反而迷失了。因为不践行,不受益,不坚定,放弃是自然而然的了。

博仁老师一直在说要做圣贤文化的印证者,怎么印证呢?因为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对这个问题非常非常在意。

我在导读中找到了答案:经典中讲的,自己要做到,再去要求别人,教别人,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我们自己怎么做的,事实是什么样的。

一点一点的去践行,去印证,自己的立场一定要坚定,当身边人有需要时要能真正支持到对方。

想到此,亦体会到“任重道远”的艰难,告诉自己,不着急,不慌张,先点亮自己内心的灯,再去照亮别人。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601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