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溯源一、天族

      我第一次看天龙八部小说,是1996年在菜市场附近的一个小书店里,一套五本,25元,不记得是什么出版社,但是印刷得还算精致,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对这套书馋涎欲滴,直到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才凑够这笔巨款,一路跑到书店要买,却失望的发现书架上已经寻不见这套书的踪迹。老板,一个戴眼镜的矮胖子(当时我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未来也会长成这副模样)煞有介事的摇着头说:没有,没有,我从来没卖过这么便宜的天龙八部,二十五块钱,真正岂有此理!多年后金庸先生在访谈中提及,自己在三联版之前,唯一授权过大陆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书是书剑恩仇录,每忆及此,我都要对那个记忆中的四眼矮胖子书店老板啐一口:呸,卖盗版还这么神气!

      该菜市场版本的天龙八部,其实颇为正式,甚至还有作者序言。里面就提到了金庸先生对这个书名的解释。天龙八部者,佛教中八种似人非人的低级神祇。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天”在中国最初翻译为“提婆”“ 摩睺罗伽”在徐克电影《青蛇》插曲里被称作“莫呼洛迦”,其余的在中国民间叫法基本没有差异。如果你去查百度百科,这一段解释会出现在“佛教含义”义项下,其实严格说,天龙八部的溯源是印度教而非佛教。何为印度教?这其实是个很难解释的名词,最近莫迪老仙宣布“印度”是西方命名,以后要改回本初的词“婆罗门”。从语义上来说,印度就是婆罗门,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而且它的出现早于佛教。至于婆罗门教是否等同于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究竟谁影响了谁,这些问题过于专业,对大多数中国男性网民来说,大约是比口红和唇彩的关系区别更不值得关注的东西,姑且留给这一领域的学者去争论。但是,天龙八部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婆罗门教而非佛教,这个是可以确定无疑的。
      我不知道金庸先生在提笔之初,有没有一一对应的想法,譬如修罗刀秦红棉对应修罗,不食人间烟火的逍遥派对应天族,“力”大无穷的萧峰对应龙族。当然印度人龙蛇不分,毒龙就是毒蛇,从这点来说,善于用毒的丁春秋,以及靠冰蚕寒毒和易筋经内功称雄的游坦之,也可以算是龙族。然而,我相信金庸先生最后一定是放弃了这种努力,譬如秦红棉的戏份就太少,无论如何撑不起和天族对等的修罗族。
      所以我一直认为,所谓天龙八部,仅仅是一个譬喻,用来形容在有情世界被贪嗔爱欲痴折磨的凡人。你看天族的描写,形象美丽,寿命远超人类,有各种非凡能力,可以说享尽无边福报,然而他们因为没有解脱生死,最终还是要“天人五衰”,枯萎凋谢,重新堕入轮回。对佛教来说,生死轮回,就是最大的苦,福报有时,而轮回之苦无穷无尽。逍遥派的无崖子、童姥、李秋水固然符合这个描写,日常宝相庄严,说法天花乱坠的大轮明王鸠摩智,又何尝不是如此?金庸戏称“鸠摩智登坛说法之时,自然妙慧明辩,说来头头是道,听者无不欢喜赞叹。但此刻身入枯井,顶压巨岩,口含烂泥,与法坛上檀香高烧、舌灿莲花的情境毕竟大不相同,甚么涅槃后的常乐我净、自在无碍,尽数抛到了受想行识之外,但觉五蕴皆实,心有挂碍,生大恐怖,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不得渡此泥井之苦厄矣。”滑稽之余,想到世间多有未证言证的妄人,学问不及鸠摩智万一,狂妄虚伪却犹有过之,喟然而叹。
      对中国人来说,天王似乎是文化的一部分了,八十年代,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就被称为四大天王,至于被称为“天皇巨星”的更是数不胜数。去庙里烧香,门口都能看到四大天王,读小说,托塔天王李靖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可能都会以为“天王”是指“天上的王”“天界的王”“天庭的王”,实际上并没有这么浪漫,在这里“天”就是一个音译,之前就是叫“提婆”, 梵语 Devarāja。佛教传入中土的早期,很多仰慕佛学的人,都取了佛经中的名字。宋金刚,萧摩诃,这些知道的人比较多,穆提婆知道的人就比较少。穆提婆是北齐著名的佞臣,做到侍中、尚书仆射这样的大官,领郡王爵位。他最有名的事迹 ,是和祖珽合谋,编造“明月(斛律光字)照长安”的谣言,害死了北齐名将斛律光,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当然,在更复杂的佛教世界观中,天也指“世界”,譬如帝释天为中心的三十三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等。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有二十诸天(王)的说法,一大梵天王、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夜叉王)、八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罗龙王、二十阎摩罗王。时下的国人看着这些名字都很眼熟,认为是中国本土文化,但他们确确实实是从印度传来的。
      元明之际,是中国文化一个大变异的时代,很多传说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明朝之后小说兴起,西游记和封神榜等大行其道,也改变了很多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封神榜》中燃灯道人从赵公明处抢来的法宝定海珠,后来就化成了二十四天,这多出来的四天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仅见于明代以后,之前是没有的。   
      更有趣的一个角色,是托塔天王李靖。按照封神榜的说法,李靖是商朝人,陈塘关总兵,西昆仑度厄真人弟子,手托宝塔。在西游记中,托塔天王李靖成了道教大天尊玉帝手下的军事首领,四大天王成了他的部属。这种魔改,其实跟今天的网络玄幻小说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一直对于六小龄童怒斥别人乱改西游记很不理解。     
      实际上,托塔天王李靖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也就是北方毗沙门天。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原为北方保护神俱毗罗 ,早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为什么说托塔天王就是多闻天王,因为他儿子实在太有名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哪吒。哪吒在唐宋佛经中都是经常出现的人物(好吧,我知道你们都没有兴趣了解,甚至不愿了解),元代成书的《三教搜神大全》和《永乐大典》里,哪吒/那吒及其事迹也都列明书中。至于李靖大家其实都知道,唐代战神,后世日本人上杉谦信也自称毗沙门天转世,也是自诩战神的意思,以上种种,大约就是“托塔天王李靖”这个人物的来源。当然,哪吒的人物原型,甚至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的波斯神话,他们父子一句话,就是特能打,就算西游记里也说,“哪吒三太子出世收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

    四大天王在当今中国庙宇中,形象已经标准化了,即“风调雨顺”,分别手拿剑、琵琶、伞和龙(蛇)形象,实际上这也是明代以后才有的造型。国内曾经出土当年僧人藏在真珠舍利塔内的四天王像,手中拿的都是剑戟,并没有琵琶和伞这类明清小说中常见的装备。四大天王在佛教传说中是守护帝释天的四方的,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四大天王不但进一步沦落到加上一个二郎神还打不赢紫霞仙子的地步,甚至沦落为“南天门四大天王”,相当于部门缩编四分之三,怎一个惨字了得。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86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