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法
2011-05-15 12:33 8
2024~2-14日定稿
要说书法,就不能只说书法,必须先说 我的父亲,还要说我少年时代的老师 段洪岩老师,以及我的师父 书画家李木先生
一
在我家祖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幅中堂字画。“富贵吉祥”四个隶书大字,奇妙的是这四个大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用楷草隶篆几种笔体的小字根据笔画的粗细需要选用合适的小字排起来的。这小字的内容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左右是两幅苍劲的行书对联,与中堂相互衬托,真是妙不可言。
当然,这些都是长大了以后,读了书了解了书法以后才知道的。
这幅中堂自从我记事起就挂在那里,那时候幼年的我对此熟视无睹,更不懂什么“书法”,什么楷行隶篆。
写的一手好字,深谙书法的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的父亲,常常仰头凝视着这幅字画,好久好久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小小的我非要知道父亲在看什么,父亲随口说看“书法”。并不做过多的解释。自此,我知道了书法这个词。
那时,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我家门前有一颗歪脖子洋槐树,上面挂着一口大铁锺,是生产队长每天上工或者召集社员开会用的。
夏天,树下宽敞的土台上时常晒满了厚厚的青草,毒毒的烈日,一天下来就晒干了,满世界都弥漫着热腾腾的草的清香。
我和几个玩伴儿坐在厚厚软软的草上,有趣的看着等队长派活儿的社员们在那里吵吵嚷嚷,打打闹闹。
我父亲是会计,不用参加队里的派活儿,因为在我家门前的缘故吧,他照例每天坐在队长的旁边。每每手拿一根小棍儿,很投入的在地上写字,旁若无人的样子,周围乱哄哄的场面并没有影响他。
父亲是私塾洋学堂都上过的文人,原本在大城市的他,因为那年支援农业的号召回到了家乡,当上村里的会计。虽然也算是干部,但是他看上去并不象人家当干部的那样风光,儒雅的父亲与当下的一切有点格格不入。
村书记是旧社会要过饭的孤儿,没读过书是个文盲,但是,他却是极爱惜字,爱惜识字的人。他在人前人后说起父亲来很是骄傲。对父亲敬重的什么似的。就这样父亲也很享受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村里, 每逢谁家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时候,父亲都会很有面子的被人家恭敬的请了去做账房先生,写对联儿,写礼单子,好酒好菜的招待不说,还必请自家最有名望的长辈陪在一旁,恐怕怠慢了。
父亲最风光的时候是春节的前夕,大队敲锣打鼓地给军烈属贴对联的时候。
一大早大队书记就衣帽整齐的侯在那里,等父亲备好笔墨,趾高气昂地扯起父就走,甚至有点咋咋呼呼。父亲并不着忙,依然不失斯文,款款地迈着方步。
每每这时,幼小的我都会象尾巴一样紧随其后。
来到大队部,书记一边招呼大家准备锣鼓家伙儿,一边捋起袖子替父亲展纸弄墨。一脸严肃的父亲穿一件中式上衣,好看的领子规矩熨帖,更使人增添了几分书卷气。随之,这里的气氛也凝重起来。
父亲挥毫泼墨,如同指点江山的君主,周围的人都大气不敢喘,崇拜的看着舞动毛笔的父亲,我看看他们,又看看神情自若的父亲,心中充满了骄傲。
仔细想来,好像幼年对父亲的记忆都是与写字有关的。这些,可能就是对我书法的启蒙吧。
每年的秋后,人们一年的劳作和辛苦要告一段落,队里几个手巧心细的女人就开始纺线浆洗,忙乎一个来月,一大摞又厚又结实的布口袋就弄好了,队长带着众人给父亲抱过来说印字印字,省的丢了。
父亲不慌不忙,照例以文人特有的淡漠和镇定,笔墨纸砚地做准备工作。
他把纸都裁成同样大小的方块,一块纸上一个字,写的都是“南漳淮村第六队记用”。那时,我才五六岁的样子,和父亲捣乱说我也要写书法,父亲说一边去,不让写,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很有意见。说人家都上心的教孩子呢,你倒好。父亲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依旧忙自己手里的活儿。现在想来也不能明白父亲那时的心境,是觉得书法在他心里至高无上,不可触碰吗?还是觉得书法在人生中并无大用呢?不得而知。越这样幼小的我就越觉得毛笔和书法的更加神秘。毛笔字深深吸引着我。
尽管这样,我还是参与到父亲的工作,当父亲把一大摞写好的字放在地上的时候,我赶紧用手摁住别让风刮走了。我看见父亲端来一大盆水,再唤母亲拎来喂猪的用麦麸,先把厚厚的口袋铺在一个平平的木墩子上,掂起写着字的方块纸,双手撑着两角在水盆里浸湿了,再平展展地放在铺平的口袋上,父亲说得放正了,然后用麦麸厚厚的蒙了一层,用个方底的木锤子在上面砸起来。父亲说不能用大力砸,必须用力均匀。砸好了把麦麸抖落下来,写着字的纸已经烂了,可上面那些好看的字就拓在了口袋上,比写上去的还好看。父亲说这样砸上去的字就是口袋用破了字迹也不会掉下来。
就这样这些口袋上都有了漂亮的书法“南漳淮村第六队记用”的字样。有趣极了,那字很好看,等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父亲一手的好行书有多么遒劲俊秀。
二
终于,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练写字了。其实,我们也就是一天写一篇生字交给老师,无非就是没有章法的把字尽量写方正写好看些罢了,牵强的也算是最初的书法了。
然而,一次偶然的事情,竟让我和我的同学们遇到了一位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书法老师,让我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年过去了,我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更忘不了走进我童年生活的那位书法老师。他高大地身影,还有他那和我父亲一样握笔的白皙修长的手指,永远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那是一个夏天午后,这是我们都很兴奋和期待的时刻,因为,第一节课是阅读课,是刘老师给我们读小说的时间,每当刘老师手里端着一大缸子水,腋下挟着厚厚的书走进来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的又叫又跳起来。什么《林海雪原》、《高玉宝》、《欧阳海》、《苦菜花》······都是刘老师给我们读过的。刘老师的声音好听极了,读到动情处她就会一边念一边流泪,我们也跟着啜泣起来。那时候,我们着迷的等待着阅读课。这节课该读到高玉宝放牛那一段了,我们望眼欲穿的等着刘老师手里端着水缸子,腋下夹着书走进来。
过了一会儿,进来的却不是刘老师,是一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的中年男老师走进教室,我们都认识这是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段宏岩老师,他是我们刘老师的丈夫。
他站到讲台上说,你们刘老师病了,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课。哇,他的声音洪亮且充满磁性。我和同学们都呆住了。
段老师手里并没有拿书,却端着盛满水的罐头瓶和一只毛笔。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不上阅读了,我们学习书法。”
只见老师用毛笔在瓶子里沾了沾水,在黑板上写了书法两个大字。
我忽然觉得段老师拿毛笔的手和写的字和我父亲一样的好看。
段老师转过身来就叫我的名字,我愣怔怔的站起来,他很亲切说:“你见过你爸爸写的字吗?”我赶紧说见过。老师说:你爸爸是咱们这里最有名的书法家呢!他的书法棒极了。”
……
就这样,从那天,我们学习书法的生活开始了。
段宏岩老师对我们很严格又认真,每周要向他交两篇大字,我们叫大仿,也就是最初的临帖,他是每篇必看的,写的好的字老师就会用毛笔沾了红墨水打上一个亮亮的红圈。每天发下批改完的大仿我和同学们都要比谁的红圈多,每天都是我和红(红是我的发小,是我最爱的闺蜜,也是以后我们同学中最有成就的一个)的红圈最多,真是快乐极了。那时,我们班里仅有两三本字贴,是哪里来的忘记了,全班的同学轮流着用,我做梦都想有本自己的字帖。
回来和父亲说,父亲说字贴前些年当成四旧都烧了哪里找去,说着就拿起笔给我写了一篇当字帖用。
能看的出,父亲还是很赞成我写书法的。 星期天在家练书法的时候,父亲也会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有时会写几笔做个示范。
……
自此,我和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爱上了书法,书法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少年后,和同学发小聊天,恒兆还说过,我们班同学们的字普遍写的好,得益于我们的段老师。
可不嘛,没有偶遇段老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书法。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不仅知道了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怀素们,知道了魏碑、瘦金体,知道了我家中堂上“富贵吉祥”蕴藏的跌宕起伏、行云流水,还知道了做人和写字一样坐端行稳,体面大方,书法就这样融入我的生活中,渗透了我成长的喜怒哀乐。
在人生各个阶段,不免苦闷或迷茫的时刻,或者纠结忧伤,书法一路陪伴我,挥洒着人生的情志,终于不曾迷失自己。我很庆幸与书法的渊源。
引领我们走进书法殿堂的段老师,他播撒了书法的种子,更是给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态度。
三
真的是与书法有缘啊!也很幸运。在我的不惑之年,有幸旅居北京密云,在密云美丽的石城镇,与书画家李木先生邂逅并拜在其门下。
那是一个初夏的日子,我们几个京剧票友相约,去密云石城聚聚,任师傅说,著名的书画艺术名家李木先生的工作室就在这里,而且他和李木先生是朋友,我们惊讶之余,就起哄说让任师傅带我们去求先生的墨宝,他竟然答应了。
这是一栋坐落在山脚下的别墅,四周都是果树和菜园子,我边看边想象着李木先生的样子,这时,从旁边的菜地里走出一人,他高挽着裤管,头戴着草帽,背着一个大大的喷雾器,笑吟吟地看着我们一行。任师傅打完招呼,低声说这就是李木,啊?我们觉得很意外。更意外的事还在后面。
谈话间李木先生知道我痴迷书法,竟然同意收我为徒,而且,在那个明媚的午间,就在李木先生院子里的藤萝架下,给我举办了一个隆重的拜师宴会,李木先生马上约来了人民日报的主编郑伯华先生,他即是我的师伯,还有众多书画界的老师们。从此,我拜在李木老师门下,正式加入北京的书画圈子。
在李木先生的工作室,在给老师展纸蘸墨的日日夜夜里,点点滴滴,耳闻目睹,太多令人震撼的瑰丽的书法成就,美不胜收的各式墨宝,我有幸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
先生曾说,书法贵在变化。字写的好,是因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把喜怒哀乐写进去了!
……
在这个阶段,对书法的探索,从在碑帖里跟随先贤的脚步,寻找先贤的声音,走向了对大自然的体会和诠释,走向了北京密云燕山的险峻,走向了潮白河水流的湍急,走向了清水河溪水的潺潺,走向了云朵的变化莫测,走向了喜怒哀乐,走向了花开花落的全新世界。
……
与书法有缘今生何等的幸运!
因此,只有笔耕不辍,在笔墨纸砚的方寸之间,不断谱写自己的人生年华,方能面对精通书法的父亲!方能面对在学生的心田播撒种子并辛勤耕耘的恩师段洪岩老师!方能面对挥洒翰墨写天写地的李木先生!
与书法美丽的相遇,且行且珍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