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下的残酷审判 拍案叫绝的绝妙动机——方舟
《方舟》是夕木春央的作品。之所以体验这部作品有两大原因。第一,这部作品打败了白井智之的《名侦探的献祭》,要知道,后者可是相当厉害的,能够把白井打败,把这部作品打败的作家一定很牛,所以这是我体验《方舟》的根本原因。第二,据说这部作品的动机很牛,我对于诡计是很看重的,对于动机可能没有那么执着,但在诡计不讨好的创作年代,许多作家都会在动机方面“使劲儿”。北山猛邦的“城系列”就是在动机设定方面引来了不少读者的争议。当然,北山猛邦不是近些年的作家。我只是想说,如果这部作品的动机真是前所未有,非常厉害的话,那倒要看一看了。
体验完《方舟》后,才明白这部作品能够打败《名侦探的献祭》的原因了。
首先,《方舟》是本格推理,一谈到动机我就会认为诡计可能不是亮点,甚至会认为这是社会派作品。所以,最初的想法一定是“技术输给灵魂”。体验过后,也的确是这种想法,并不是说《方舟》的诡计,推理不精彩,并且这位作者也像白井一样用了逻辑流,不过在逻辑推理方面感觉还是与白井差了些。但对喜欢逻辑流的读者来说则是幸运的。另外,斩首的动机略显新颖,最主要是结合了生活中那些我们都知道但就是不会特意去关注的细节,这一点颇像奎因。还有一处诡计细节处理与鸡丁(原名孙沁文,国产推理作家,被称为中国的“密室之王”)的某部短篇的想法不谋而合,以鸡丁老师的脑洞绝对不是抄袭。(事实上,许多推理作家的想法都是不谋而合)如果只是这样一部本格推理,我想并不能惊艳读者,特别是那些老本格推理迷。所以,作者必须拿出“锐器”。那么,这把“锐器”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令读者意想不到的动机。刚开始的动机我认为还是非常“前所未有”的,一度认为这就是真正动机了,但没想到结尾竟然出现了动机的反转!而且这个反转非常符合凶手心理,非常符合人性。
这部作品之所以用《方舟》作为标题,是因为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成了《圣经》中诺亚方舟洪水大逃亡的模式。但作者对诺亚方舟只是一笔带过,许多读者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没必要在这里写。换作国推作家可能就要写了吧,我对于作者的文笔精炼也很欣赏。
作者把那种恶劣险境下的急迫感,压迫感渲染的非常到位,并非像阿津川辰海的《苍海馆事件》,把水灾描写的那么直接,甚至在目录的每个标题里都用具体水位数来“吓”读者。
众人被围困在地下,必须有一名牺牲者才能拯救其他所有人性命,所以,到底谁该是牺牲者?正当众人内心挣扎时,意想不到的杀人案发生了!一切的结局终因杀人事件而改变。
写推理小说书评真的很难,因为不能剧透。特别是这部作品我真的不想剧透,这不仅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本人写推理小说书评的一贯原则。特别是这部作品,在不剧透的前提下真的很难表达。如果一部作品必须要在剧透前提下才能讲清楚的话,我通常都会用黑体斜体加粗来进行前方高能预警。所以,这部作品要不要也这样处理呢?如果剧透对于那些没有体验过这部作品的读者就会不公平,同时也缺少了推理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意外感和惊喜感。思来想去,还是要保留推理小说的神秘感。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压抑,在面对灾难到来,死亡降临的一刹那到底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牺牲自我,拯救众生,还是牺牲他人,保全自我?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是因为,在这种困境下,只能牺牲一个人,而这个人到底是谁,这是读者一直想要知道的答案。当发生案件后,凶手理应受到惩罚,但凶手或许也有活下去的权利,这个人难道就必须成为必要的牺牲者吗?凶手也是人,也是被困其中的一个人,是人就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这就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探讨的人性问题和难题。正如那些防卫过当,过失杀人的人一样,他们最初就是受害者,然而,他们也是加害者。故事的结局我想没有一个读者能够想到,(这个反转让我鸡皮疙瘩一下子起来了)因为这样的选择既是违背人性也是符合人性的做法。有这种想法的作者恐怕也只有日本作家了。如果是中国作者来写绝对不是这样的结局。
在传统犯罪动机方面,凶手犯罪的动机通常都是惩罚恶人,而这部作品的凶手的犯罪动机竟然是?!。我从中可以看到人性的险恶,同样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如果单从推理角度来说,《方舟》可能很难胜出,但因为有了动机的反转,不仅使读者改变了立场,更是让这部作品战胜了《名侦探的献祭》,虽然《名侦探的献祭》里的动机也是很意外,但其对读者内心的波动显然没有《方舟》更强烈。
这的确是一部好作品。作者将末日主题,本格推理,哲学探讨以及人性善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予以酣畅淋漓的体验感,是一部能够让读者沉思的作品。
作品的最后,还有有栖川有栖这位推理作家大佬在二刷这部作品后,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认为这个解读也一定会抬高作品的地位,提升作品的韵味。
8分 杰作
堪比东野圭吾的人性挖掘
与《名侦探的献祭》分庭抗礼
不可思议的动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