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名师班活动的最大成长点

        在今天的木组学生总结中,我提到了我们核心的3点收获,包括对文化管理的理解,对未来AI使用的角度拓展,以及看见不同的想法。不过呢,生长点与收获两个词之间其实仍旧存在着一点细微的区别,这从给人的直观感受上就能够体现出来——如果仅仅是一个我们从外界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那么显然只能叫做收获,谈不上生长,所谓生长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或许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既要吸收又要反馈的过程。

        由此于我而言,对于教育更深刻的理解与对AI更富创造力的对话更多的是一种收获,若要说是一种成长,就有些显得牵强。在所有的收获中,我成长最多的地方在于第三条:对于不同想法,不同思想的看见,包括看见的过程。我们不妨先从过程说起,而这个话题就绕不开本次活动我们身份上的复杂性——

        首先,作为一名贞元的学子,名师班在贞元学校举行,想当然我们就被赋有了一种主人的身份,我们有责任去招待好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除此之外,我们也是学习者,与名师们一起聆听演讲,聆听各个老师,专家的发言;再者我们又是合作者,尽管此次名师班最终让同学与名师一起配合的活动较少,但仍旧是有的。

        这种多重身份的背景就使得我们在与人沟通时,需要有相应的举止,而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与同一个人交流又会需要不同的方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入校当天我们首先要作为主人去招待客人们,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引导,另一方面是介绍,当然也会有更深层次的回答问题。而当天上午,听了几个同学老师的演讲之后,我们需要跟我们组的名师一起去书写我们的当日海报,这个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其实都是学员,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讨论。然而这种切换是不易的,当一个老师提出了某一个我们并不认可的观点,我们其实并不能像与同学之间讨论那样,直接对其进行反驳,而是需要采用一种更能使人接受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并没有办法就在那一时刻将主客关系彻底抛之脑后,甚至是一种“师生关系”。

        在一开始,于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容易出现的情况不是顶撞明师,而是不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扭曲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无疑也就成为了我心中最想突破的一个点之一。幸运的是,我们组的几位老师都不是那种很难沟通,或者说是,先生成固有观点后讨论的人,也就给了我精进自己的语言的机会,于是后面整体上我们的沟通讨论从合作上体现的是比较融洽的,其原因就是我们最终能够以一种交换观点的方式去交流——这就是我在对话过程中的成长点。

        从结果的角度来说,正如我在木组总结中提到,老师们所提出的问题,其价值可以从两个层面去阐述:首先,从其本身来说,每一个校长所遇到的问题,无疑都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于是我们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身在贞元学校的学习,去尝试对其进行解答,也就是将教育体系结合现状,从更偏向于实用性的角度,结合不同的校长和老师对话;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以及程介明教授的对话工作坊中,我都从外界听取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已经思考过许许多多遍的,有些是我只缘身在此山中却没有注意到的——在此以一个非常具有讨论性的问题为例。

        某老师提出“我认为比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家长的积极性是更难调动的,我们甚至不必去追求一种良好的家校互动,就单说想让家长们接受双休这件事就已经煞费苦心,家长们怎么可能接受这种看上去如此不正经的教课方式?”。对于此,我想过,但好像又没想过。想过是因为在任何一次更换学校时,我当然会对这个学校从某个角度有一定的评估,而这种对新学校的正向认可来自于哪里呢?比方说优秀的学长,优秀的课程等等,其实也就是理论框架足够让人满意,实操落地的程度足够让人信服。那么对于一个传统型的学校想要去推行新的教学方式,他当然仍旧需要通过高考的经验,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上述所谓优秀的学长,优秀课程等等一系列的指标最终都可以,也都只能在高考成绩中体现,这就使得万事开头难一话的含金量达到了极致。就好比是DNA在复制时,引物酶全都跑了,自然其他的游离脱氧核糖核苷酸自然也就不会按照原本DNA的设想去排布。那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元对立的来讲,那么对于每一个学校,其都涉及到两者之间的融合问题,也许解决方法的异同本质上就是更偏向于哪一个。尽管我认同把素质与应试两种教育对立而论之本身就已然存在问题,但是基于现代教育的现状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具有合理性的。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他当然应该意识到不应二分两种教育这个概念,但是落到方法上,仍旧会是从原有的模式逐渐局部的转向于另一种的过程,也就没办法从一开始将其二者并而论之。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聊了很多,不见得有一个很具体的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但却使我对教育理念的实现这一过程有了更充分的认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一个接二连三的问题,一个一个校长脸上无奈的表情或是喜悦的表情,激发的一种我对教育一词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他是如此的真切,又如此迫切的等待着一个个人去创造——当然,我也许不会成为一个教育家,但我现在真心希望自己能够以自己独有的视角为教育贡献自己独有的价值。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78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