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历史、文化与现代新生

瓦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瓦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瓦出现于西周时期。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遗址中,便有陶瓦遗存,不过当时瓦仅用于屋脊、天沟等关键部位,尚未普及到整个屋面。这一时期的瓦,虽略显质朴,却标志着建筑材料史上的重大变革,它让人们逐渐告别 “茅茨土阶” 的简陋居住时代 ,开启了建筑防雨遮风的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周中晚期,从陕西扶风召陈遗址中出土的瓦数量明显增多,部分屋顶已实现全部铺瓦,而且瓦的质量也有所提升,半瓦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瓦的制作工艺逐步改进,从简单的烧制到注重细节,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建筑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
东周春秋时期,瓦被更为普遍地应用。在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等地的春秋时期遗址中,大量板瓦、筒瓦以及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的出土,表明屋面覆瓦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方式。此时,瓦的表面多刻有精美的图案,不仅实用,更兼具艺术价值,体现了当时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初步融合。
秦汉时期,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制陶业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且在工艺上取得了诸多创新。例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了以往的瓦钉和瓦鼻,这一改进大大提升了瓦的安装稳定性和防水性能。西汉时期,工艺进一步精进,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制作工序简化,质量显著提高,“秦砖汉瓦” 由此成为这一时期建筑辉煌的象征。汉代的瓦当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文字瓦当广泛应用,其内容丰富多样,有吉祥语如 “长生未央”“长乐未央”,也有表示建筑名称或用途的,如 “年宫”“上林” 等。篆书在瓦当上的成功变形,产生了独特的 “有意味的形式”,深受后世金石学家的喜爱。此外,四神瓦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被认为有护佑四方的神力,其构图雍容堂皇,制作精致,艺术水准极高 ,成为瓦当家族中的经典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建筑艺术仍在传承中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佛教盛行,莲花纹成为瓦当的常见纹饰,体现了宗教文化对建筑装饰的深刻影响。莲花纹瓦当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寓意着纯洁、吉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审美追求。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建筑规模宏大。瓦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常见的筒瓦、板瓦,琉璃瓦开始在宫殿建筑中广泛使用。琉璃瓦色彩绚丽,质地坚硬,不仅美观,还具有防水、耐用的特点,成为皇家建筑和重要庙宇彰显尊贵与威严的象征。唐代的脊头瓦形式多样,装饰纹样丰富,有兽面纹、植物纹等,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装饰技艺。
宋代,瓦的技术运用已臻于成熟。《营造法式》中对琉璃瓦和琉璃脊饰的配料与制作方法有了具体记载,这标志着瓦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规范和标准。宋代屋顶瓦作采用片瓦和琉璃筒瓦结合使用的方式,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注重色彩搭配和整体美感。此时,瓦当的装饰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动物、植物纹,还出现了更多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的图案。
明清时期,瓦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并成为建筑等级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官式建筑通过调节瓦件材质、脊件做法和脊饰构成,明确地把屋顶氛围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两个大类。凡是用琉璃瓦的,即使不带吻兽也属于大式;凡是带吻兽的,即使是 “黑活”(即青灰色的陶质 “布瓦”)屋顶,也是大式。而小式屋顶,则一律不能带吻兽。在大式屋顶中,琉璃瓦也会分为黄、绿、黑等不同的等级,只有皇家建筑和重要庙宇才能用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亲王、世子、郡王府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用黑、蓝、紫、翡翠等色琉璃;低品位的官员和平民宅舍只能用青灰色的布瓦。琉璃瓦的规格型号又细分为十样等级,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建筑规制和等级观念。
瓦在传统建筑中的角色
(一)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
在传统建筑中,瓦最首要、最基本的功能便是遮风挡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从普通民居到宏伟宫殿,瓦层层铺设于屋顶,紧密排列,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抵御了雨水的渗透。板瓦通常较大且呈扁平状,仰置于屋顶,为屋面提供大面积的覆盖;筒瓦则呈弧形,覆扣在板瓦的接缝处,进一步增强了防水性能,使得雨水能够顺着瓦面的坡度迅速流下,避免了渗漏对屋内造成的损害。在一些多雨地区,如江南水乡,瓦的防水作用尤为关键。这里常年雨水充沛,细密的雨丝频繁洒落,若是没有瓦的严密防护,屋内很容易变得潮湿,家具、物品也会因受潮而损坏。而瓦的存在,让水乡的民居能够在烟雨朦胧中安然伫立,为人们营造出温馨、干爽的栖息之所。
同时,瓦还能抵御狂风的侵袭。在强风呼啸时,紧密铺设的瓦相互支撑,凭借自身的重量和牢固的固定方式,牢牢地附着在屋顶上,保障了房屋结构的完整与安全。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冬季时常会遭遇大风天气,瓦所构筑的防护层有效地阻挡了寒风的长驱直入,让屋内保持温暖。
(二)建筑美学的体现
瓦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传统建筑美学的重要体现者,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状和独特的排列方式,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艺术价值。
从色彩上看,不同材质和工艺的瓦呈现出各异的色泽。普通的青瓦,色泽古朴典雅,散发着淡淡的灰色调,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庄重。在江南的古镇中,青瓦覆盖的屋顶与白墙相映成趣,营造出 “粉墙黛瓦” 的素雅景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意与韵味。琉璃瓦则色彩绚丽,黄琉璃瓦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在北京故宫,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朱红色的宫墙、汉白玉的台基相互映衬,展现出皇家宫殿的金碧辉煌与雄伟壮丽;绿琉璃瓦常用于王府、寺庙等建筑,为其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蓝琉璃瓦则用于祭祀建筑,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顶,与蓝天融为一体,寓意着对上天的敬畏与尊崇 。
在形状方面,瓦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板瓦、筒瓦、瓦当等。板瓦平整宽阔,为屋面提供大面积的覆盖,展现出简洁大方的美感;筒瓦呈弧形,线条流畅,覆扣在板瓦接缝处,增添了一份灵动与韵律。瓦当更是瓦中极具艺术特色的部分,其形状有圆形、半圆形等。汉代的瓦当艺术达到了巅峰,图案丰富多样,有象征吉祥的文字,如 “长生未央”“长乐未央” 等;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它们造型生动,线条刚劲有力,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瓦的排列方式也极具讲究,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普通民居中,瓦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排列,体现出质朴、规整的美感;而在一些园林建筑中,瓦的排列则更加灵活多变,通过巧妙的设计,形成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理,如菱形、回字形等,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精致与典雅。在徽州古民居中,屋顶的瓦排列有序,檐口处微微起翘,形成了优美的曲线,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相呼应,构成了独特的建筑轮廓,展现出独特的地域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
瓦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一)稳固与持久:家庭与事业的隐喻
在漫长的岁月里,瓦不仅在建筑层面上提供了实际的保护,更在文化的维度上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成为稳固与持久的象征,尤其是与家庭、事业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
从字形上看,“瓦” 字就像一片片排列整齐的瓦片,给人以整齐、有序的感觉。在古代,房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而瓦片作为房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幸福。民间常说的 “瓦全”,便是对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生动诠释。在传统观念中,一个完整、坚固的房屋,就如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而瓦的稳固则象征着家庭的根基坚实,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共同抵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在农村,当一家人齐心协力盖起一座新房,那一片片铺设整齐的瓦,就仿佛是家庭凝聚力的象征,预示着未来的日子将安稳、长久。
事业上,瓦的稳固寓意也被广泛应用。古人认为,只有像瓦一样坚实可靠,才能在事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长久的发展。对于商人来说,希望生意如同瓦屋般稳固,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财源广进;对于仕途之人,则期望官运亨通,职位稳固,能够为百姓谋福祉,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寓意在许多传统建筑中都有体现,例如徽商的宅第,高大的马头墙与坚实的瓦顶相互映衬,展现出主人对事业稳固、家族昌盛的追求。
(二)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制作瓦片,绝非易事,其过程蕴含着诸多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辛勤汗水与无穷智慧,是勤劳与智慧的生动结晶。
以传统的青瓦制作为例,第一步是选土,需挑选有一定黏性的土,一般以塘泥为佳,并按一定比例加入酸白泥进行调配。这就要求工匠对土壤的特性了如指掌,能够准确判断土壤的质地和成分,以确保瓦片的质量。接下来是和泥,这道工序需要用人脚或牛脚踩踏两小时左右,目的是增加泥土的黏性。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年代,工匠们凭借着自己的体力和耐心,完成这一繁重的工作。随后是制作砖瓦生坯,要搭起一座扇形的泥台,一边转动瓦桶一边用铁制的刮片沾水上下刮平泥坯,最后把泥坯从瓦桶上脱离下来,撒上经过筛选的清水砂,自然晾晒风干,掰开就成了生瓦坯。这一过程需要工匠具备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制作出形状规整、质地均匀的生瓦坯。
生坯制作完成后,还需将其由里而外呈椭圆形,整齐地摆放在窑内,密度适中,用泥巴封死窑门。烧制时,先用小火烧七至八天,再用中火烧四至五天,最后用大火烧十至十五天,使其在窑内充分烧制,直到其颜色火红如赤。烧制的火候和时间至关重要,火候不足,瓦片质地疏松,容易破损;火候过旺,瓦片则会变形、开裂。工匠们需要时刻关注窑内的温度变化,根据经验调整火候,这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最后一步是下水,也称水雾,要在短时间内,让水经过窑顶的平台通过铁棒渗入窑中,通过水火在窑内交融,起到转色的效果。砖瓦的成色、质地要看水火交融的程度,封窑十天左右,砖瓦呈现青黑色便可破窑门。经过如此层层工序,一片精美的青瓦才最终制作完成。
从泥土到瓦片,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将普通的泥土变成了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建筑材料。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
(三)团结协作的精神象征
在古代,建造房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众多工匠的共同努力,而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团结协作精神的象征。建房过程中,各工种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如同一个运转有序的机器,共同完成房屋的建造。
大木作工匠负责搭建房屋的骨架,他们精心制作柱子、梁枋等构件,确保房屋的结构稳固;石作工匠则负责制作柱础、台阶等石制构件,为房屋提供坚实的基础;泥水作工匠负责砌墙、铺地等工作,使房屋具备基本的居住功能;而瓦作工匠则负责铺设屋顶的瓦片,为房屋遮风挡雨。在铺设瓦片时,瓦作工匠们需要密切配合,一人传递瓦片,一人铺设,一人调整,确保瓦片排列整齐,接缝紧密。他们动作娴熟,节奏协调,仿佛一场默契的舞蹈。
在一些大型建筑的建造中,如宫殿、庙宇等,参与的工匠数量众多,分工更加精细。此时,团结协作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们需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克服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古代,建造一座宫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但工匠们凭借着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完成了这些宏伟的建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瓦的相关故事与传说
(一)谷那律谏言:以瓦讽猎的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瓦不仅是建筑的材料,还曾在一场巧妙的谏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英主,却有一个爱好 —— 田猎。频繁的田猎活动,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让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次,唐太宗外出打猎,途中突遇大雨。雨水打湿了他的油衣,让他颇为狼狈。于是,他问随行的谏议大夫谷那律:“油衣若为得不漏?” 谷那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说:“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谷那律以 “瓦” 作喻,暗示唐太宗,若想避免像油衣被雨淋湿这般的麻烦,就不应频繁外出游猎,而应像稳固的瓦一样,坐镇朝堂,治理国家。他深知直接劝谏可能会让唐太宗难以接受,便采用了这种委婉含蓄的方式。
唐太宗何等聪慧,瞬间就明白了谷那律的言外之意。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谷那律的机智和勇气大为赞赏,当即赏赐帛五十段,加以金带,并从此减少了游猎的次数。谷那律以瓦讽猎的故事,展现了古人进谏的智慧,也让瓦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二)瓦在诗词中的情感寄托
在古代诗词中,瓦常常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成为了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这首《夜雨寄北》中,虽未直接提及瓦,但巴山夜雨中,那屋顶的瓦想必也在默默承受着雨水的敲打。诗人身处异乡,漂泊孤寂,对妻子的思念如绵绵夜雨般无尽。此时的瓦,虽无声无息,却仿佛成为了诗人与妻子之间情感的纽带,见证着他对团聚的期盼。那瓦下的小屋,是他心灵的寄托,而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愿景,更是在瓦的庇护下显得愈发温暖而珍贵。
“君家四壁徒立,万卷腹中藏。不肯低头就俗,直欲致君尧舜,措世水云乡。”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中,以 “君家四壁徒立” 描绘出一种清寒的生活状态,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屋顶的瓦就如同主人的坚守,虽朴实无华,却为其遮风挡雨,守护着那份高洁的志向。这里的瓦,象征着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了词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赞美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面。低矮的茅屋,茅草覆盖的屋檐下,是温馨的家。而那屋檐上的瓦,虽简陋,却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见证着翁媪的相濡以沫,孩子们的天真嬉戏。此时的瓦,代表着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与安宁,寄托着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唐代诗人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在微雨的夜晚,那屋顶的瓦或许也在倾听着诗人与表兄的彻夜长谈。旧友重逢,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如今都化作了感慨。瓦下的相聚,短暂而珍贵,它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人生的变迁,也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亲友离散的感慨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瓦在现代的新应用与创新
(一)景观设计中的创意运用
在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成为设计师们创意表达的重要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多个方面。
瓦被大量用于景墙的建造。与传统的石头景墙相比,青瓦景墙具有一种独特的朦胧美感和呼吸感。在中式景观设计中,常将瓦与石材完美结合,通过瓦片的层叠排列,构建出富有变化的景墙。有的景墙采用整齐的瓦片横竖交错排列,形成简洁而规整的几何图案,展现出秩序之美;有的则将瓦片以不规则的方式堆砌,营造出自然古朴的氛围。在一些江南园林风格的景观中,青瓦景墙与周围的翠竹、假山、池塘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在繁华都市中也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江南韵味 。
在地面铺装方面,瓦片同样表现出色。瓦片组合铺地不仅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和防滑效果,其曲线柔和、色彩雅致的特点,使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能为空间增添一份艺术美感。在苏州的一些园林中,瓦片常与鹅卵石、青版石、砖等材料相互配合,组成精美的地面纹样。如海棠纹、十字灯景纹、鱼鳞纹等,这些纹样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将装饰性与实用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现代的一些商业广场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也常常能看到瓦片铺装的身影。设计师们根据场地的风格和主题,运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瓦片,拼贴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图案,如抽象的艺术图案、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等,为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同时也传递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
景观小品也是瓦的重要应用领域。将瓦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如木材、金属、玻璃等,可以创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景观小品。有的小品以瓦为主体,搭配上简约的木质框架,形成独特的造型;有的则将瓦片与金属线条巧妙组合,展现出现代与传统碰撞的美感。在一些公园或庭院中,我们可以看到用瓦制作的亭子、花架、雕塑等小品。这些小品不仅为景观增添了趣味性和艺术感,还成为人们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的焦点,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
此外,瓦在漏窗和路牙的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将瓦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制作出半是隐秘半是大方的漏窗,与蕉叶竹影相互映衬,构成静谧的画卷。在园林庭院中,瓦还常被用作路牙,起到点缀收边的作用,使道路与周围的景观自然融合,增强了空间的整体感和协调性。
(二)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源泉
在现代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里,瓦已然成为了一股源源不断的灵感清泉,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形态、质感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着艺术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催生出众多别具一格的艺术佳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
许多艺术家热衷于将瓦作为创作的原材料,通过精心雕琢、巧妙拼贴以及创意堆叠等手法,将瓦打造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的以瓦为媒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瓦片的排列和组合,细腻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有的则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用瓦构建出山峦、河流、树木等元素,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在一些艺术展览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以瓦为材料的大型雕塑装置,它们或屹立在展厅中央,或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引发人们对艺术、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
除了雕塑,瓦在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画家们从瓦的纹理、色彩和形状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画作之中,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有的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瓦的质感和光影变化,展现出瓦的古朴之美;有的则将瓦作为画面的背景元素,衬托出主体的鲜明形象。摄影师们也常常将瓦作为拍摄的对象,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光影运用,捕捉瓦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独特美感。清晨的阳光洒在古老的瓦顶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雨中的瓦,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明亮,反射出晶莹的光芒;夜晚的瓦,在灯光的映照下,营造出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这些照片不仅展现了瓦的美丽,更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瓦还常常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例如,将瓦与金属、玻璃、木材等材料搭配使用,通过不同材质之间的对比和碰撞,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的艺术家将破碎的瓦片与金属丝编织在一起,制作成富有创意的装饰品;有的则将瓦镶嵌在玻璃中,利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营造出奇幻的视觉效果。这种跨材料的创作方式,不仅拓宽了瓦的应用领域,也为现代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结语:传承与展望
从西周时期的萌芽,到秦汉的兴盛,再到唐宋的成熟,直至明清的规范,瓦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实用建材,更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灵魂所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瓦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是建筑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
在现代社会,尽管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但瓦并未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相反,它在景观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忘民族的根脉。
展望未来,我们应更加重视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瓦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让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鼓励创新,推动瓦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的融合,开发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产品,使其在现代建筑和文化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信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推动下,瓦将继续在未来的岁月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