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随想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公路上发生碰撞后爆燃,三名年轻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这一悲剧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质疑,更将“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车企的宣传责任以及社会对新兴科技的盲目信任推至风口浪尖。
1. **智能驾驶的“信任陷阱”**
小米SU7事故的核心争议点在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车辆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后仅2秒内发出警告,驾驶员在碰撞前1秒才接管,最终以97km/h的速度撞上水泥护栏。这样的反应时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司机也难以应对,更何况是驾龄仅两年的年轻驾驶员。
问题在于,车企在宣传“高阶智驾”时,往往强调“自动变道”“零接管”等卖点,而弱化了“L2级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监管”的警示。雷军曾在直播中展示小米SU7的NOA功能,并宣称“2025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这种营销话术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智能驾驶已接近“自动驾驶”,从而放松警惕。
2. **技术能力的边界与安全责任的缺失**
此次事故涉及的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算力仅为84TOPS,而高配版则搭载激光雷达,算力达508TOPS。低配车型在夜间、施工路段等复杂环境下感知能力大幅下降,导致系统未能提前预警。
更令人痛心的是,事故发生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问题直接阻断了逃生可能。尽管小米手册注明“应急机械拉手”的存在,但在极端情况下,乘客能否冷静操作仍是未知数。这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在被动安全设计上的不足,尤其是电池热失控防护和紧急逃生机制的缺陷。
3. **车企的“速度崇拜”与社会代价**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一直以“性能”为卖点,SU7 Ultra车型甚至被曝出车主在城市道路飙至303km/h的案例。与此同时,事故车辆的116km/h时速(接近国内高速限速120km/h)在碰撞时仍高达97km/h,远超传统碰撞测试的60km/h标准。
这种对速度的过度推崇,是否让车企忽视了安全底线?当“赛道模式”“弹射起步”成为营销亮点时,是否也该同步强化风险教育?有专家呼吁,对高马力电动车实施驾照分级管理,避免“鬼火少年”升级为“鬼火青年”。
4. **舆论、资本与生命的轻重**
事故发生后,小米股价单日暴跌5.49%,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然而,资本市场的震荡远不及三个家庭的破碎。遇难者家属的悲痛质问——“为什么车门锁死?为什么电池爆燃?”——至今未得到明确答复。雷军虽发声承诺“不回避责任”,但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公众的耐心与信任正被逐渐消耗。
5. **未来的方向:慢一点,快一点**
正如评论所言,智能驾驶的发展需要“慢一点”与“快一点”的结合:
- **慢一点**:车企应克制宣传,明确智驾的能力边界;监管部门需完善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划分。
- **快一点**:加速技术迭代,推动激光雷达、AEB等安全配置的全系标配;建立更严格的电池安全标准。
这场悲剧不应仅成为一则新闻热点,而应成为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反思的起点。技术可以追求极致,但生命的价值不容试错。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