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之思:本土戏曲的怅惘与期盼

【文·艾冰台】


近日,新闻里对《茶花女》歌剧的报道如火如荼,戏剧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踊跃加入此类演出,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宣称已可赶上世界水平。歌剧,这一源自西方的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然而,于我而言,看着国内学子用习得的外语去演绎,总觉有种依葫芦画瓢、邯郸学步之感。

目光转至我们本土的戏曲戏剧,那曾是记忆中绚烂多姿的存在。犹记小时候,镇上的大礼堂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时常上演着精彩纷呈的剧目。沪剧《阿必大回娘家》中,人物鲜活生动,“雌老虎”的泼辣、“独杆子”的憨直,皆跃然台上,还有《鸡毛飞上天》,以朴实的故事触动人心;越剧《红楼梦》,宝黛的爱情悲剧如泣如诉,《盘妻索妻》里的深情婉转悱恻;锡剧《珍珠塔》,情节跌宕起伏,韵味悠长。除了大礼堂,村里跑场的电影间隙,也时不时会有戏剧演出,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这些戏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就像我那不识字的老母亲,至今仍对《阿必大回娘家》念念不忘,剧中那些鲜活的角色早已深深烙印在她心底。可如今,曾经热闹非凡的沪剧、越剧演出,仿佛一夜间销声匿迹,电视屏幕上也难觅其踪,宛如璀璨星辰隐没于浩瀚夜空。

还有那曾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的本土独角戏,老一辈艺术家姚慕双、周柏春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幽默的表演,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他们的弟子,如童双春、王双庆、翁双杰等“双字辈”演员,继承衣钵,延续着独角戏的辉煌。而后的毛猛达、沈龙海、陈国庆,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可再往后呢?钱程、小翁双杰之后,似乎难见能扛起独角戏大旗的新人。曾经霸屏多年的《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那充满生活气息与诙谐幽默的场景,如今也已成为回忆,消失在电视荧屏之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自己的。”当我们将过多的目光与精力投向外来的歌剧时,本土戏曲戏剧却在角落里默默凋零,这怎能不让人痛心。一味地去模仿西方歌剧,甚至盲目自夸,实在可笑,令人齿冷。我们不应舍本逐末,而应将更多的关注与扶持给予本土戏曲戏剧,让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艺术瑰宝,重新焕发生机,在世界文化之林绽放独特的光彩。

2025.4.7

沪上北风斋

今天的文章过于偏激,又被封锁的风险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2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