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眼花成“甩不掉的尾巴”?崇文中方:教你一招“甩飞烦恼”!
头晕眼花,这一看似寻常的症候,实则是人体阴阳能量失衡的微观投射。在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框架中,头晕眼花的本质乃"浮阳离位"之象,其根源在于肾系能量枢纽的虚衰,导致精气化生失常,命门火衰而虚阳浮越。这一理论突破传统辨证的线性思维,以能量动态平衡的视角,揭示了头晕眼花"症在清窍,根在命门"的深层病机。

《灵枢·根结》有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对此赋予新的诠释:人体存在"大阴阳"与"小阴阳"的双重调控系统。大阴阳者,乃肾中精气所化之元阳元阴,如日月之经天,主司全身能量的生发收藏;小阴阳者,乃脏腑经络之局部阴阳,如星辰之列宿,维系具体器官的生理功能。
当肾系能量储备(大阴阳)衰微,命门之火失于潜藏,则出现《内经》所谓"阳亢于上而阴竭于下"的病理状态。此时浮阳如离弦之箭,循经上扰清窍,轻则头目昏眩,重则神明失守。这种能量分布不均,恰似江河之水不循故道,虽见局部洪涝(头目症状),实则源于源头活水枯竭(肾精不足)。
临床所见头晕眼花,虽分肝阳、血虚、痰湿诸型,然究其根本,皆为肾精不足导致能量离位之变证:
肝阳上亢实乃肾水不涵木,龙雷之火失制,浮阳循厥阴经上逆,其眩晕必兼耳鸣肢颤,如风中枯木;
气血亏虚源于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运失司,清阳不升反陷,其晕如坐舟车,动则加剧;
痰湿中阻乃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浊阴上蒙,其晕必伴胸脘痞闷,如雾罩山峦。
崇文中方理论揭示,这些纷繁表象背后,皆存在"精不化气-气不化精"的恶性循环。肾精亏损则元气无根,元气虚衰则肾精难续,形成能量耗散的"死亡螺旋"。
大阴阳理论指导下,头晕眼花的治疗需遵循"填精固本-引火归元-调燮升降"的三重法则:
填精固本:以血肉有情之品滋养肾精,重建能量储备,使坎宫水满则龙火自潜;
引火归元:运用呼吸导引、艾灸关元等外治法,配合意念守中,引导浮阳下归命门,如《金匮》肾气丸之意,于阴中求阳;
调燮升降:通过针灸调气,使清阳上升以养头目,浊阴下降以归六腑,重建"精化气-气化精"的循环。
此治法暗合《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哲学智慧,非独治病,更在调燮人身小宇宙的能量运行轨迹。
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揭示,头晕眼花的治疗不应拘泥于局部症状,而需洞察"肾-命门-三焦"的能量传导通路。正如《类经》所言:"治病必求其本",唯有从生命能量的根源着手,使离位之阳重归命门,方能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精"的循环周流不息,头晕眼花之症自可迎刃而解。这种以能量平衡为核心的治疗理念,不仅为中医眩晕病提供了新视角,更昭示着未来医学从物质层面向能量层面深化的必然趋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