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提醒:千万别让孩子去“第二现场”,尤其是女孩
近日,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提出的“第二现场”教育理念,为我们敲响了保护孩子免受性侵害的警钟。沈教授指出,危险往往隐藏在计划外的“第二现场”,尤其是女孩,更应提高警惕,避免陷入潜在的性侵风险之中。
一、何为“第二现场”?
“第二现场”并非刑侦术语,而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概念。它指的是打破原计划,临时起意前往的新地方、新场所。比如,孩子原本和朋友约好去餐厅吃饭(第一现场),但临时决定去KTV唱歌(第二现场)。这种场景转换,往往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沈教授强调,犯罪者不会直接暴露其意图,他们往往会先用安全的第一现场卸下受害者的防备,如正餐、电影、游乐场等,再以“转场”的借口将受害者带离保护圈。在侵害案件中,高达83%的加害者会刻意制造两次以上的场景转换。
二、“第二现场”的危险性
“第二现场”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家长无法提前预判环境风险,孩子也可能因缺乏准备而应对失当。犯罪分子常常利用情感绑架、时间压缩和空间降维等手段,诱使孩子进入危险区域。例如,他们可能会说:“大家都去你不去太扫兴了”或“就待半小时,我保证送你回家”,甚至将孩子从开放式商圈转移到私密性强的公寓、阁楼、地下车库等地方。
2021年,央视财经曾报道了一则勒索新闻。上海一男子伪装成经纪公司的“星探”,在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寻找目标,诱使独自出行的女孩跟随他前往所谓的“工作室”,并以“拍摄隐私照片”为由进行威胁和勒索。这正是“第二现场”危险的生动写照。
三、如何防范“第二现场”的危险?
建立“安全边界清单”: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制定“绝对禁入清单”,如陌生人的住所、无监控的角落、娱乐场所包厢等。同时,要求孩子在任何临时变更行程时,必须通过电话或视频与家长确认,防止文字信息造假。
教会孩子应对技巧:针对同伴压力和权威伪装,家长应教会孩子使用巧妙的“反诱导话术”,如“我爸在门口等我,现在必须走了”或“我哮喘药没带,去其他地方会发病”。此外,还应与孩子约定一个特殊的紧急暗号,一旦孩子说出,家长应立即意识到孩子处于危险之中。
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不应只是枯燥的说教,而应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孩子理解危险的实质。家长可以每月与孩子一起讨论一则社会案件,重点分析“受害者如何被诱导进入第二现场”,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利用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技术工具可以为孩子的安全提供有力支持。家长可以在手机设置安全围栏,当孩子离开安全区域时及时收到提醒;还可以为孩子佩戴防篡改定位报警手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
四、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保护孩子免受性侵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的“第二现场”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防范思路。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性侵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上的巨大伤害,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完善防范措施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社会。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2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