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笔记33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将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的关键片段精彩呈现,诸多情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也对人性、谋略、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回开篇,曹操成功攻克冀州,曹丕趁乱闯入袁绍府中,被袁熙之妻甄氏的美貌深深吸引,遂纳其为妻。这一情节展现了曹丕的性情,在乱世之中,美色当前,他难掩爱慕。而曹操的那句“真吾儿妇也!”虽简短,却尽显其对儿子此举的认可,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婚姻观念,家族联姻常被视作巩固势力的手段 ,曹丕纳甄氏,背后或许也有政治考量,借此拉拢袁绍旧部人心。
曹操在取得冀州后,亲往袁绍墓前祭拜,痛哭流涕,还厚待袁绍的妻子刘氏,免除冀州百姓一年赋税。曹操这一系列举动,乍看之下,似乎是念及昔日与袁绍共同起兵的旧情,但从政治角度深入分析,这其实是他极为高明的笼络人心之策。在当时,袁绍在河北地区根基深厚,曹操此举能极大程度上安抚袁绍旧部和当地百姓,让他们感受到曹操的宽厚,从而减少反抗情绪,为自己稳固统治奠定基础,也彰显出曹操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许攸自恃功劳,居功自傲,不仅当面称呼曹操为“阿瞒”,还多次口出狂言,诸如“若无我,公不得冀州也”。许褚作为曹操的猛将,性格刚直,对许攸的傲慢无礼忍无可忍,最终将其斩杀。曹操虽责备许褚,但仍厚葬许攸。这一事件将人性的复杂展露无遗。许攸的骄傲自大,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也不懂收敛锋芒,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曹操对待许攸的态度则十分微妙,他一方面念及许攸的功劳,另一方面又对许攸的放肆感到不满。这也反映出曹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权衡,在维护自身权威和安抚功臣之间艰难抉择。
在军事方面,曹操乘胜追击,继续追剿袁氏残余势力。袁谭与袁尚兄弟不和,相互争斗,给了曹操可乘之机。袁谭向刘表求救,刘表询问刘备意见,刘备认为袁氏兄弟相残,曹操必然会将其击破,此时救援并无益处,建议婉拒。这体现出刘备的战略眼光,他深知袁氏内部矛盾已无法调和,曹操统一北方之势难以阻挡,贸然卷入其中,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曹操采用荀攸的诈降计,成功攻破并州,又听从郭嘉的建议,远征沙漠,顺利夺得柳城。可惜的是,郭嘉因水土不服而染病,最终英年早逝。但他在临终前留下遗书,为曹操献上定辽东之计,即对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的袁熙、袁尚二人,不要急于攻打,公孙康自会将二人的首级献上。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公孙康害怕曹操攻打自己,为表忠心,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给曹操。郭嘉的这一计策,尽显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人心、局势的精准把握。他深知公孙康的心思,利用其与袁氏兄弟之间的矛盾,不费一兵一卒,便解决了曹操的心头大患。曹操对郭嘉的离世悲痛万分,如丧考妣,也从侧面反映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曹操统一北方大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回还提到曹操在冀州城中挖到铜雀,荀攸称这是吉兆,曹操便命曹植、曹丕建造铜雀台。这一情节为后文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揽二乔”之念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曹操的野心和对天下的觊觎。铜雀台的建造,象征着曹操势力的日益壮大,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统治地位。
读完这一回,我对曹操的领导才能和用人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能够听取谋士的建议,果断决策,在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时机,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袁氏兄弟的失败,则让我明白,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一个团队或家族,如果内部纷争不断,互相猜忌,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实力,也难以抵挡外部的敌人。郭嘉的智谋更是让我钦佩不已,他能够洞察人心,预测局势的发展,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早逝,无疑是曹操的一大损失,也让人感叹天妒英才。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以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对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道理 。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