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招聘会随感,遇见每一个可能的“她”
春日的招聘会,不仅是求职者与企业的相遇,更是一场关于机遇与成长的对话。
上周四,我参加了今年的第二场招聘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我少了那份“招聘”带来的焦虑感,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与从容。今年开春,早在学生开学之际,我已经完成了新员工的招聘任务,她们如今都已顺利上岗。
回想起大年初四,我还在为招聘任务而犯愁,那份焦虑似乎还历历在目。然而,从2月下旬开始,我接到了很多求职者的电话和微信好友申请,只能一一婉拒,告知他们职位已满。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几个粉丝的我,在小H书上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竟意外地吸引了一位在国外学习特殊教育的留学生的关注,这充分展示了流量的不可小觑之力。

01 招聘市场的变化
招聘会现场,人来人往,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大学毕业之时,那时的我初涉职场,对招聘网站和人才中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那时,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参加招聘会都需要付费,单位的展位费根据类型、时间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个人则需要购买门票入场。而如今,西安的职业所已经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免费的展位,求职者也能免费进入招聘会,招聘信息更是同步在各大招聘网站上,让求职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有时他们还会组织一些跨省招聘,并给用人单位提供交通和食宿报销,让大家外出开拓视野的同时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为招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你有直播带货,我有直播带岗”,
招聘会也紧跟潮流,引入了直播形式,我也尝试了两次直播招聘;更有一些招聘网站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开始为单位免费发布招聘信息。记得,“共享招聘网”的负责人主动加我微信,看到我发布的招聘信息后,便提出免费为我们发布。从那以后,每年年末或年初他们的公众号平台上都会有一则是关于我们单位的招聘信息。尽管我们日常交流不多,但只要我有需要,他总是二话不说,立即伸出援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
02 职场是一场双向奔赴
面试,是招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面试了数以百计的求职者。有同事曾问我“在这众多求职者中,哪位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笑言,接待的人数太多了,还真难以选出,但确实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经历:有人坚守十余年成为核心骨干,有人离职后成为了合作伙伴,有人则从此相忘于江湖,有人即便经过多次深入交流,最终还是未能加入我们;也有人仅凭一次简短的沟通,便毅然决然地跨越千山万水,乘火车前来入职。更有人仅初步沟通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考虑,最终如约而至……
面对高学历或有着丰富工作阅历的求职者,我曾有过“胆怯”与不自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与交流。每一次面试,都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挑战与提升。
记得第一次负责招聘时,两名新员工的离职让我悄然泪下,如今想来,职场本就是一场双向选择——我们提供舞台,他们演绎人生。正如一位前辈所言:“离职不是终点,而是彼此祝福的起点。”
如今,我们的团队已经从10余人到40多人,团队壮大的不仅是规模,更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和接纳特殊群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
03打破偏见:每一份简历都是未完待续的故事
今年,我在招聘和简历中筛选中,对“标签”有了新的认识:
年轻且充满活力并不意味着就拥有强大的“学习力”;
年龄稍长也不代表缺乏“变通力”;
即使长时间未涉足职场,也不意味着个体“不上进”或缺乏“灵活性”;
跨专业的背景,并非是融入团队的障碍;
即便大学时选错了专业,只要怀揣热爱,仍能在工作之余追求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机遇或许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悄然降临;
多一个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多一份潜在的就业机会;
此外,关注新闻和国家政策,对于规划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样大有裨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
我曾因学历光环对求职者心生怯意,却在一次次历练中发现:真正的能力藏在细节里,藏在面对困境时的韧性中。每一份简历背后,都是一个人生故事;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愿我们都能在奔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流水账般的记录下自己在招聘中的随感。
谢谢你的阅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