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上瘾不是病
一、游戏成瘾?家长在反对什么?
从禁止小说到禁止电子游戏,每个年代似乎都有家长们深恶痛绝的事物。
有一个人说:他们发对一切带来快乐的事物,一切让人看起来是个人而不是一件工具的事物。
从小,父母对我说,不好好读书以后的艰辛困苦你体会不到,所以要好好学习,打游戏耽误学习,必须完全禁止。可能有些家庭好一些,不会完全禁止游戏,但是这个思路大体如此。没有背景,只能靠自己,我们拼命的卷学习,卷高考,最后就是为了一个轻松的后半生,这是当下最符合生存逻辑的一件事,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但是这个思路忽略了人作为人,天性就是自由地探索,出于好奇心对周围世界有着这样那样的兴趣。
现在想想,考试成绩来选拔人的这个标准,是否很像流水线上的高高在上的质检员对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的标准?让孩子无休止地卷,就是处于生存的焦虑,把人当成了工具。你想想有钱人家的孩子会这么卷吗?这其实是一种反人性,难怪张雪峰说他拼命努力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到时候被迫去卷,参加考研。
二、杨永信到豫章书院
杨永信用电击治疗网瘾,让我想到中世纪的驱魔仪式,有种仪式是将人的头上钻一个大洞,相信这样能将体内的邪魔吸出来。豫章书院的殴打、捆绑、性侵也是如此。
四、成因:现实体验太糟。、
往往对游戏最上瘾的是留守儿童。还有些孩子父母无视心理发展,个人成长,一味关心学习成绩,孩子有着巨大的孤独感。没有陪伴,没有关心,没有指引,宛如被扔到了沙漠的正中央,举目四望,没有方向,没有希望,目力所及唯一一处绿洲大概就是游戏。
游戏不但不是问题的根源,甚至算不上问题的症状,更像是他们治疗自己的一种手段。用游戏对抗虚无感。
三、成因:对自由的过度剥夺。有些孩子,被禁止刷短视频,禁止玩游戏,禁止男女同学过多交往,禁止看似危险的行为,禁止一切不利于学习的事情。孩子宛如拉磨的驴,蒙着眼睛,一味地卷考试卷成绩,卷大学卷工作。人性的奇妙在于,你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偏偏越要做什么,于是对游戏这一禁止的行为产生超出本身兴趣的热情。
人性喜新厌旧。当这些人获得真正玩游戏的自由后,会更愿意尝试那些更具挑战性的失误,觉得游戏不过如此,玩久了自然就腻,会转而发现生活中其他冒险刺激的行为,就像国外年轻人很多在跑酷,滑雪,跳水,登山等等。当你真正有了选择的权力,就会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学一些真正感兴趣的知识。
正是由于对自由的过度剥夺,让很多人的兴趣依然停留在游戏上,迟迟未能按着本身的意愿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五、如何理性看待游戏成瘾
长时间沉迷游戏确实不好。游戏成瘾不是病,充其量最多像一种症状而不是病灶,就像肚子疼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结果。
我们要记住,永远记住,人追求快乐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习惯把单纯追求快乐的行为污名化,最恶化,导致我们在快乐的同时往往自责。
有这样一个话题曾在网上被很多人讨论:怎么看待那些30多岁还玩游戏的男人?这个问题如此可笑?提问人估计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救世主,需要放弃娱乐舍弃快乐不断的卷,来成就一番大业。游戏,是一种廉价的快乐,社会上绝大多人都不可能终日靠跳伞、马术、五星级酒店、欧洲旅游来获得快乐。就像30岁的女人喜欢购物逛街一样。这再正常不过了。是不是也应该提问,你怎么看待30多岁的女人还购物逛街?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哪有那么多星辰大海要征服,面对的只有生活的柴米油盐。如果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找到一种真正的快乐,脱离生活的零零碎碎,这应该是一种幸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