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

今天,所读书籍是这本书的需求篇和设计篇,以下是一些金句和阅读感悟。

01.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所有微信里的东西都不是提前决定好的,而是边落实边改进。

就像漂流瓶,是因为看到了微博上的一句话才决定开设这个功能的。

微信的每一个最新版本都不是提前确定好的,互联网发展太快了,无法提前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把版本确定好,因为你昨天确定的,今天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了。

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化。这就好比我们在写文章时上一课,想好的选题,下一刻就不想写了,没兴致了,或者想法不一样了。

躺在备忘录里的选题之前有写的想法,当某一刻翻开来再想写时,已经写不出来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境,一切都变了,稍纵即逝。

02.张小龙的个人签名是:世界是新的。

这是对世界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因为世界一直都是变化的,保持对未来变化的敏感度,保持对当下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是最重要的。

03.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结构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一些细节。

这就好比我们写作时,不知道从何写起,就需要给文章列一个框架,有了框架结构,然后才是具体的填充案例来论证。

这样才显得结构清晰,读者读起来也没有压力,当然,框架内每一个部分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都有内在联系,才构成一个整体。

各部分之间并不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的拼凑在一起,堆砌在一起,而是存在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或是总分总的关系,总之,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4.设计就是分类。

哪怕是写一篇简单的文案、一个用户的通知,到怎么去定义一个产品特性,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分类有没有分得很好。

微信下面只有四个tab,这个tab指的应该是菜单栏吧?我公众号设置上下面的菜单栏,总觉得不是很合理,做的也不够到位。

但有一个核心点,通过今天的读书了解到,最多不要超过四个,同时,在这个四个里面要做更具体细节性的细化和分类,找到读者最多最大的需求进行设置。

有时的阅读内容,觉得跟我们现实相去甚远,没有相关联或者没有有价值的,其实不是,万事万物内在都存在着联系,这也是老师说的普遍联系这一规律,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当中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网,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未来或许某一天,你不经意的就会用到这个点。

05.为群体效应而作:附近的人

为什么要做附近的人?解决了什么问题?

只是很单纯的想做一个附近的人。

人总是天生的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我周围到底有哪些人?这是一种好奇心。

在互联网的产品里面,也应该天然就有这样一个功能,可以看到周围的人。

用户量不够,可能就看不到几个人,微信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给大家看到呢?

不可预知性,不可测性,是互联网产品的意义所在。

附近的人,体现了一种群体性,人人都是贡献者,人人也是获益者。

摇一摇:提高效率本身就不浪漫,只是为了解决时间问题。

通过摇动,摇到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摇到一堆人就是一堆人,或者摇到一个千里之外的人。

这个东西是有群体效应的。

这个功能变成了一个群体效应的话,就有了生命力。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摇一摇满足人们对随机性的好奇,就像你用附近的人,其实你也未必想做什么,只是想看一下,这是人的一种天性。

摇一摇也是一样的,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工具,可以让你找到,在同一时刻,跟你做同一个简单动作的人。

这个功能,具备人的心理驱动因素,又有群体效应。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从需求角度看,我们并没有什么明确的需求,要做什么,没有用户会告诉你,希望通过一个摇一摇的动作,摇到一个距离很远的陌生人出来,不会有人说自己有这个需求。

这类型的需求,称之为群体的效应而作。

06.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为什么要做朋友圈?

很多时候,是因为现有的产品都不够好用,我们要做一个东西给自己用。

用别人的产品,总是不如用自己的产品。

朋友圈成立的基础想法: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存在感。

它是一个形式,你必须在一个形式里面,表现一些东西,从而获得存在感或者自我价值认同感。

朋友圈的基础,是人们都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

手机因为随时随地的特性,变成了最好的媒介。

一个人的好友增多,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活跃度。

一个人的朋友圈里面,好友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会更轻松一些。

朋友圈的认知基础或者是理论,是我们要做的朋友圈是私密的,可以很方便的跟好友互动,但又觉得很舒,是没有心理上的压力。

这些认知,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那我们就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做下去。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4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