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辩手杨善

        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一些“靠嘴”吃饭、活命、出彩的说客、辩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蔺相如等。他们凭借一张嘴纵横四海,留芳百年;他们凭借一张嘴所向披靡,胜抵千军万马。而杨善被称为明代最佳辩手,是明代辩手的杰出代表,而芳名远扬。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战役中被瓦刺军俘虏,其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却万般阻挠,拒接朱祁镇回国。一次次的国际互访,一位位使臣来去匆匆,游走于首都与大漠,无功而返,因为他们没有“接驾回宫”的使命,只当是“公费旅游”,幸不辱使命,甚慰朕心。

      而初中毕业(秀才)的杨善却是个另类,他错误地领会了朱祁钰的“使命”,充分发挥集聚几十年的聪明才智,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誓死决心,不畏艰险,历经千辛万苦,终将太上皇朱祁镇“完璧归国”,却也是“引狼入室”。朱祁镇的回来为朝廷动荡,兄弟争位,手足相残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他既是功臣,也是罪人。

      分析杨善的使臣角色,他是英雄,是人才。奉命出使瓦刺却没有“丰厚的礼物,体面的国书,更没有明确的使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充分发挥了有条件上,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上的敢死队精神,用他的善辩言语和聪明智慧,迎接太上皇的真挚情感,不遗余力的家国情怀,最终空手套白狼把明英宗朱祁镇接了回来,着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让代宗朱祁钰目瞪口呆。

      纵观杨善的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抱怨自己学历低(初中毕业),并没有因学历低就自我贬低,自暴自弃,反而更努力做好每项工作,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五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使他历经磨难,为人圆滑,学会了容忍,学会了审时度势,学会了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他成了人精,无论政治局势如何复杂,他都能做到左右逢源。如面对瓦刺国师也先的百般刁难,他状态神勇,信心百倍,奋不顾身,侃侃而谈。通过吹牛皮,阿谀奉承,天上地下,夸夸而谈,讲得对手如坠云里雾里,又感觉情深意切,合理合规。既在针锋相对中,却又不失体统,还给对方留了面子,产生了情感共鸣。就这样在不费一兵一卒,一砖一城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让也先乖乖将俘虏皇帝朱祁镇归还了明朝。事实证明他是真正的说客、辩手,是靠“嘴”上位的政客,刽子手。

      杨善靠的是什么才能成功,是言语,是智慧,是胆识,是缜密的思维,能言的善辩,是几十年的磨砺与积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中的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证明杨善这个人,及他做人做事的方式以及他的“靠山”是什么。具体摘录如下:

      战国时候,张仪游说各国,希望找个官做,却被打得遍体鳞伤。他的妻子心疼的对他说,为什么要出去找官做,现在得到教训了吧。

      张仪却问了她一个问题:“我的舌头还在吗?”

      他的妻子回答,当然还在。

      “只要舌头还在,还能说话,就有办法。”

      杨善就是一个只要舌头还在,还能说话,就有办法的人。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68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