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三长制”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基层治理如何实现“从管到治”的跨越?新田县龙泉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片长、组长、邻长”三级联动机制,通过“积分超市”激励、“五老”调解队参与等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织密治理网络,让“微服务”撬动“大治理”
龙泉街道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楼栋、家庭,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四级联动体系。例如,秀富里村通过“三长制”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矛盾415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这种“神经末梢”的精准治理,得益于“三长”队伍的常态化履职:片长统筹资源、组长上传下达、邻长贴近群众,形成“发现—反映—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
二、创新激励机制,让“小积分”激发“大能量”
针对“三长”履职动力不足问题,龙泉街道设立“积分超市”,将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双胜社区聚福小区通过这一机制,推动道路“白改黑”、景观优化等工程落地,带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正如村民骆英庄所言:“小区改造后,大家主动维护环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种“付出—积累—回报”的正向循环,让基层治理从“政府独奏”变为“群众合唱”。
三、培育文明乡风,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在党建引领下,龙泉街道将“三长制”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例如,潮水铺村依托“五老”解事队(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开展“家风家训进万家”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120户;青龙村组建“银发宣讲团”,用方言土话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覆盖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这些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更是精神文化的重塑。
龙泉街道的探索表明,党建引领下的群众自治,关键在于激活“人”的因素。通过“三长制”织密治理网络、以“积分超市”激发内生动力、用“五老”力量培育文明乡风,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这一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唯有让群众成为治理主体,才能让幸福生活“加码”更有温度、更有质感。(龙泉街道 彭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