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济各:慈悲为怀的教皇,世界的精神灯塔
2025年4月21日,一则沉痛的消息传遍全球——梵蒂冈教皇方济各因中风和心力衰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8岁。他的离去,让整个世界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纷纷悼念这位在过去12年里,以慈悲、谦逊和改革精神照亮世界的宗教领袖。方济各教皇的一生,是为信仰、为正义、为人类福祉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影响深远,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
方济各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意大利裔家庭。他的父亲马里奥是铁路工人,母亲雷吉纳是家庭主妇。方济各最初毕业于化学工程学系,然而成年后,他毅然投身修道生活,于1958年3月11日加入耶稣会,从此踏上了一条为上帝和人类服务的道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先后在多所学校教授文学和心理学,深入学习神学,并在教会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宗教和社会经验。
1973年,他当选为耶稣会阿根廷区省会长;
1992年,被任命为天主教布宜诺斯艾利斯总教区辅理主教,随后正式晋牧;
2001年,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擢升为枢机,
2005年至2010年,担任阿根廷主教团团长。

2013年3月13日,是天主教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当选为第266任天主教罗马教皇,称号为方济各。他的当选创造了多项历史:首位来自美洲的教皇、首位耶稣会教皇、首位以“方济各”为名的教皇。这个名字取自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他放弃财富,选择过清贫生活,一生致力于关爱穷人、保护自然,对方济各产生了深远影响。方济各的当选,标志着天主教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以独特的领导风格和深刻的宗教理念,为教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
方济各教皇在任的12年里,始终以慈悲为怀,关注世界上最弱势群体的命运。他多次前往难民营,慰问难民和移民,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希望。2013年,他前往兰佩杜萨岛,探望滞留在那里的偷渡客,并在讲道中尖锐抨击欧洲在截击外来移民时的不人道举动。他还曾访问莱斯博斯的难民营,并与十二名难民同乘教皇专机返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欢迎陌生人”的教义。他关心穷人的生活,呼吁社会关注贫富差距问题,努力推动教会为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而努力。在他的倡导下,教会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援助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扶贫项目,为无数身处困境的人们提供了帮助。
在推动社会正义方面,方济各教皇也不遗余力。他勇敢地发声,对各种社会不公现象提出批评。他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发布了里程碑式通谕《愿祢受赞颂》,呼吁人们加强环境管理,改变生活方式和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他认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仅是对自然的伤害,更是对上帝创造的亵渎,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他还积极推动教会内部的改革,努力消除神职人员性侵等丑闻,加强教会的纪律和道德建设,恢复人们对教会的信任。
2019年,他在梵蒂冈召开为期四天的“在教会内保护儿童”反性侵主题峰会,决心根除天主教内部泛滥的神职人员性侵害现象,展现了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关怀。

方济各教皇的外交活动也十分频繁,他积极与各国领导人会面,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贡献力量。他曾与奥巴马、特朗普、拜登等多位美国总统会面,就消除贫困、气候变化、移民等问题交换意见。他还会见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等众多国家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在国际事务中,他始终秉持和平、包容的理念,呼吁各国摒弃分歧,携手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他曾因不满俄国对乌克兰的入侵,现身俄罗斯驻梵蒂冈大使馆,为推动和平谈判而努力;他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空袭对平民的伤害,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他的这些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方济各教皇的谦逊和亲民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放弃了教皇传统的奢华生活,选择住在朴素的现代宾馆而非使徒宫,将教皇的梅赛德斯 - 奔驰换成菲亚特。他经常走出梵蒂冈,与普通民众接触,倾听他们的心声。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人性的温暖,让人们感受到上帝的慈爱并非遥不可及。他曾在罗马郊区教堂视察耶稣诞生模拟场景时,扛起小羊羔秀亲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帝牧羊人”;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与信徒亲切互动,为他们祝福、解答疑惑,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着爱与希望。
2025年4月26日,方济各教皇的葬礼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举行,这场葬礼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团与约50位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出席了葬礼,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美国前总统拜登、现任总统特朗普,英国首相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等众多世界政要纷纷到场。葬礼上,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以慈悲和谦逊著称的教皇。他的灵柩由14名白手套抬棺人抬着,缓缓穿过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门,现场庄严肃穆,只有悠扬的圣歌和人们的啜泣声。葬礼结束后,他的灵柩被运往罗马的圣玛利亚大殿,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一个朴素的墓穴中,仅以拉丁语刻上“方济各”的铭文。他的葬礼不仅是对他一生的总结,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精神的致敬,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方济各的通谕和劝谕,如同一本本智慧的宝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愿祢受赞颂》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众位弟兄》强调人类的团结与友爱,倡导消除贫困和不平等。这些文件,不仅仅是对天主教徒的教诲,更是对全人类的呼吁和警醒。它们让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命运。方济各用他的文字,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激励着人们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2025年4月21日,是复活节,又是梵蒂冈的建城日。他选择这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悲痛不已。然而,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葬礼,吸引了全球170位世界领导人前来参加,超过40万民众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为他送行。这一场景,宛如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展现了人们对他的深深敬意和无尽的怀念。他的一生,虽然已经画上了句号,但他所倡导的和平、慈悲、包容的理念,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指引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方济各,他是一位教皇,更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时代的精神领袖。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传奇故事。他的故事,将被人们永远铭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真、善、美,为实现人类的美好梦想而不懈努力。

2013年的那一夏天,几位来自中国的小姑娘来到盛大的梵蒂冈广场,为的是一睹教皇的容颜。
四五月的罗马,俨然有些炎热。灼热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身鼎沸,甚至可用摩肩接踵。接近中午时分,一阵欢腾声此起彼伏,是教皇出现在了台楼。但矮小的我,被人群阻挡无疑,未能有幸看见他的容颜。但我想定是位大人物,因为他此刻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人的膜拜。
广场欢腾的时刻很快过去,人群窃窃地散去。小慧应朋友所托,想去寻找梵蒂邮件,盖得邮戳。于是我们从城中心往外走出,大约行进了10分钟,行至河边,看见一枚圆乎乎的警察叔叔,兴致黯然跑过去询问,得到的回答确实:“不好意思,这里已经是意大利了。”
听完回答的我们哭笑不得,既惊喜又好笑,还有点无奈:这么快就又实现了跨国旅行?护照都还没掏出来呢?
那是我人生中,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毕生难忘。
我想,是缘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让我再次“见到”教皇,完成了我当年未能一睹容颜的遗憾。在为他写这份文章之时,我查阅了些许他的个人资料。12月17日,难怪有如此亲切之感。所以他的一切所做所为,在我看来都是如此理所当然。
他不爱财。他是真正可以放下财富地位,俯身去亲吻劳苦大众的人。因为他骨子里就是“生而为人,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他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可以将梅赛德斯奔驰换为菲亚特。他可以住在贫民窟,可以自己收拾行李,可以自己收拾餐盘。他是真正高贵的天使。
他可以战斗到最后一秒。因为他是一个射手。
12年前,12年后,这哥心愿有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