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与远雷》: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愿你心中的“音乐”永不凋零
看完《蜜蜂与远雷》这本小说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我喜欢音乐吗?
我曾经为了学习某样乐器而刻苦努力过吗?
我想我是喜欢音乐的。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谁手机里没有下载过一个两个音乐APP呢?音乐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礼记》中的《乐记》篇对“音乐”的描述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音乐的声音变化与人心情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它是世界通用的特殊语言,我们能通过音乐去传递自我的喜怒哀乐,能用音乐去相互交流。
自我们接触音乐的那刻起,会逐渐地将其融进自己的生活中,悲伤时,总会有一首歌曲能治愈自己的心灵;颓靡时,总有一首歌曲能振奋、鼓舞自己;焦虑时,我们也一定会打开手机里的音乐软件,让舒缓轻柔的音乐陪伴自己,抚平我们的内心。
我很感谢音乐陪伴着我走过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旅途,可我也知道,对于音乐,我仅仅是喜欢,还达不到非常热爱,甚至愿意奋不顾身的程度。
我记得《向往的生活》中,有一期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音乐家——吕思清去看望自己的好友黄磊,因为吕思清的拜访是临时决定的,所以本应该离开节目的王迅为了能在现场听到吕思清的小提琴演奏,也临时决定多留了一期。王迅说自己小的时候也学过拉小提琴,可惜学到中途就放弃了,这是他永远的遗憾,所以他也非常羡慕和佩服那些拉小提琴的人。
当吕思清和刘宪华一起即兴演奏《梁祝》《查尔达什舞曲》时,所有坐在旁边的客人都能瞬间融进美妙的音乐氛围。黄磊说:两个会音乐的人,他们之间有一个“对话空间”。这也是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空间,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便是如此。
我回忆起小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别人家拜年,看到他们家有一架电子琴,就在那里玩了一整天,回家以后我还一直嚷嚷着要父亲给我买电子琴。得到心心念念的电子琴之后,虽然我也曾努力地去学习过弹电子琴,甚至放弃了许多娱乐时间,专心地投入进弹琴里,可惜最终我也没坚持下来。
无论是热爱音乐,还是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都觉得这是人这一生中最美好和最珍贵的事情。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而对于热爱的事情能坚持下去的人,又何尝不是如同音乐一般充满吸引力的呢?所以当这两者在一个人的身上结合时,无论他能否在这条道路上取得傲人的成绩,他的人生都是值得期待和充满意义的。
初次看见《蜜蜂和远雷》这本书时,我以为它是一本类似自然科普的读物。后来我才发现,它是一封写给音乐、写给为了热爱的事情而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的人的“情书”。
非常不可思议,我很难想象会有作者用三十五万字去写一场钢琴比赛。甚至为一本书去构思了12年,取材了11年,创作了7年,花费半生的精力,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作者恩田陆说: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被美妙绝伦的音乐充满。我想正是因为恩田陆对音乐的执着和喜爱,才会有这部充满音乐性的作品,她才能在书中塑造出那些对音乐有着深刻理解和表达的钢琴比赛的选手和评审。小说人物的状态和人生,也是作者在现实中的一些人物身上所看到的,她将人物的情绪变化用文字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节奏缓慢的语言中,饱含人物对音乐忠诚的热爱和奉献,所以也能够激发读者内心对自己的审视和思考。
《蜜蜂与远雷》以日本静冈县举办的国际钢琴比赛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芳江国际钢琴比赛”。明亮而强有力的音色,慢慢包裹着这个充满躁动的世界,无数怀着梦想和希望的钢琴天赋者、喜爱者来到这座城市,只为了心中一致的目标,得到钢琴比赛的冠军。这本书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四位来参加钢琴比赛的选手展开的。
一号人物风间尘一直跟着养蜂的父亲在各地辗转,他是极有音乐天赋的年轻选手,记忆力超群,能在大自然细微的声音中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在机缘巧合下,他还结识了钢琴界的泰斗霍夫曼,成为了他的学生。虽然有先天上的优势,可风间尘从来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是非正统的、反古典的,带着自然中随心所欲,这样的音乐也让一直以来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评委感觉自己受到了挑衅和蔑视。
不仅仅是评委无法理解他的“与众不同”,就连那些早已习惯了高雅、古典音乐的听众,同样也在质疑风间尘的音乐。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霍夫曼对风间尘所说的:你要把被关起来的音乐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对于风间尘来说,他的音乐是来自自然的,他想把音乐带回到自然中去。就如同他对音乐的表白:如果世上只有我一人,如果原野上有一架孤零零的钢琴,我会想永远弹下去。因为音乐是本能,如果世上只有一只鸟,它也会歌唱。
音乐的诞生是从自然开始的,它们偶然间被人类给听到了,于是就被记录了下来,还被编成了可以演奏的曲目。后来人们想把音乐关起来,关在指尖,关在演奏厅,关在耳朵里……可真正的音乐不管人们是否能听到,它始终都是存在于自然中的,谁也无法将音乐占为己有,只能是去理解它,感受它,和它做朋友。
所以在风间尘演奏音乐时,他会更注意音乐是源于自然的,而并非仅仅只关注人们眼中的音乐。作者在书中通过描写工作人员帮忙挪动演奏厅备用钢琴三十厘米的距离来让风间尘的钢琴声更立体,调整乐队的位置以消除维修过的地板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风间尘犹如缪斯之子,他的出场平淡无奇,在登上演奏台时却能闪闪发光,这个普通的养蜂少年与钢琴在音乐中融为一体,互相成就了彼此。
他没有学院派的艺术气息,却用自然随性演奏将人们带入了另一种境界,用自成一派的风格告诉听众:音乐本身是自由的,不应该执着于形式,囿于固定的场所和设备。音乐本身应该是具有灵性的,当我们投入情感与理解时,更能体会到音乐所带给人们的震撼。
如果说风间尘是因为音乐天赋的出现而来到这场钢琴比赛,身负荣光的选手,那小说中的二号人物荣传亚夜,则是在音乐天赋消失后,重返赛场找到自我的“音乐追寻者”。
荣传亚夜本来是前途无量的天才音乐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卡耐基音乐大厅演奏过。可当一直在音乐的道路上帮扶她的母亲去世时,她丧失了继续弹奏钢琴的兴趣,在她的认知中,弹钢琴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意志,与她自己的喜好无关,母亲的离开也带走了她继续学习音乐的理由。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荣传亚夜弹奏钢琴的起点太高,得到了太多的鲜花与掌声,反而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中迷失了自我,否定了音乐在她生命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有天赋是好的,可是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不仅仅只是因为天赋,更是因为与之匹敌的努力,和坚定梦想的心。风间尘有音乐天赋,也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而荣传亚夜虽然曾拥有过同样的东西,却在遭遇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时,迷失了自我,抛弃掉了她的天赋和曾经的努力。
当荣传亚夜再次重返赛场时,我想不仅仅是为了追寻自我,也是她在看清了内心后,才明白了自己是热爱音乐的,所以她才会鼓起勇气去重走这条现在对于她来说,已经布满荆棘、阻碍重重的路。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是很喜欢荣传亚夜这个角色,总觉得她对人生放弃得太过轻易、太过草率。可随着她的故事线发展,我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变化与成长,作者将她在成长中的内心变化描述得极为细腻,作为旁观者,我更能从这种陪伴和见证的角度去感受她的进步和成熟。谁的青春不迷茫,或许是此刻最恰当的、属于每一个处在当下亦或是年轻过的人,生命中最真实的青春写照。我们或许都曾是荣传亚夜,追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找自己内心热爱的、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当我们看见荣传亚夜的成长时,也不禁会反思自己:我生活的理由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读者最喜欢,或者说最羡慕的小说角色应该是三号人物马赛尔,他太优秀了,也太过于完美了,让人丝毫挑不出一点问题。作者赋予了马赛尔这个人物太多的光环,单从外表看,他是四国混血,相貌英俊,且非常具有辨识度,让人会联想到他是某个国家的王子。他的音乐也如同他复杂的血统一样,兼容并存。他既能适应各家所长,也具备了高超的演奏技巧,他就像已经被工匠雕琢好了的上等的璞玉一般,让人移不开目光。他就像一瓶上好的陈酿,时间越久,沉淀越深,而他自己本身也是性格坚毅的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马赛尔在书中是一个理想型的人物,他的存在既是一种衬托,也是一种打击,无论是对应书中的其他人物,还是存在于现实中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我们都不愿意见到有这样的人在身边衬托自己的不堪。可我们也羡慕嫉妒这样的存在,哪怕是能得到他身上万分之一的优点,也足够成为笼罩我们一生的巨大光环。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马赛尔的人生,那便是: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甚至在我们想着偷懒放松时,他还在想着怎样才能更努力。现实中,人们常会问道:如何看待有些人一出生就比其他人的起点高;有些人不用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围绕这些话题,我想它们真的是无解的答案。可正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去解释这些原因,去认可世界上存在的许多在我们看来不公平的事情,我们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创造一个理想中的未来。如果说事物的存在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其实仔细想想,如马赛尔这样的天之骄子在现实中并不占少数,他们拥有很高的天赋,同时出身在好的家庭环境中,而且他们乐观自信,坚定不移,不断克服着眼前的各种困难,认真地打磨自己。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的理想的人生信条,走在一条笔直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不过,作者同样也在书中暗暗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古往今来,所有惊艳世人的伟大创作都是在苦难中开出的花朵。梵高画的《向日葵》开得有多灿烂明亮,他的人生就有多黑暗无望;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积极阳光,充满了对生活的期待,现实里他却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也正因为他曾长期扎根于故乡的土地上,才成就了后来的那些文学经典。
俞飞鸿曾说过,她的人生过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所以虽然能拍出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是却没办法获得更高的成就。人生有时便是如此,看似相反的事物,其实又是相通的,糖果和黄连,谁也无法定义它们的好坏。
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更像是四号人物高岛明石,没有天赋,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出众的才华,我们能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奋斗”,甚至在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否取得成功时,还要为争取一次难得的机会而拼尽全力。
在这四个主要人物中,高岛明石就像是一个游离于主角光环之外的配角。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二十八岁的他早已娶妻生子,每天为了养家糊口在乐器行里打工,为了实现他从小渴望的成为音乐家的梦想。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和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一起比赛,内心苦闷的同时,他又是充满愤怒的:只有为了音乐而活着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吗?像他这样生活着的人,他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只能被冠以“业余”的称呼,真的比不上所谓的专业人士吗?
在高岛明石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是一个励志的上班族,却太难在这样一场国际性的赛事上杀出重围。虽然他一直怀揣着坚定地信念夜以继日地拼命练习,但现实是钢琴比赛不仅仅是需要天赋,还要有长期地练习和高水准的技巧,这才是天才和普通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或许现实中也有人像高岛明石这样愤世嫉俗,认为天才是上天眷顾的宠儿。他们目空一切,根本不懂得努力,只有自己这样的普通人,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得来的成功,才最值得歌颂。不过,无论出生如何,人们的努力程度如何,是否能匹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不是当下还未曾全力拼搏过的人所能评判的。确实,在现实中有些人光是想好好活着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就要拼尽全力了。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有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还在为其努力奋斗,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我想《蜜蜂与远雷》的成功不仅仅是它的题材新颖,更是因为它所倡导的价值观远超其他的心灵鸡汤和励志小说。它不屑于满足弱者对天才的丑化和对自身能力的意淫,既不过分鼓吹普通人的价值,也不会刻意地贬低出生高贵的人。作者认可这个社会的不平等,将现实中的天才也好,平凡人也好,都完美地复刻进了小说中的角色身上。
人世百态,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高岛明石这样没有主角光环的普通人,即使在拼命努力后还是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是可以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夜以继日地拼命练习,告诉自己:“虽然为自己是否真正有音乐才能而苦恼,每天花很长的时间练习,但是仍然会频频出错,担心自己弹不好。担心到胃疼,睡不着觉,被自己的平凡打败,仍然离不开音乐。”
或许现在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有些人正在追求音乐,有些人正在追求其他的理想。可愿意用一曲致一生热爱之物的深情,是所有怀着赤子之心的追梦人,永远不会舍弃的镌刻于灵魂深处的高贵。所谓凡人能追求的神圣,我想就是为了热爱奋不顾身。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