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读书总结
《挪威的森林》
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寒假时候买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无论是书名还是人名,还是伍佰那首经典的歌名,都久仰大名许久,所以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不知道这本书原本想表达什么,但它给我的感觉是,拿起来可以读的下去,但一旦放下,就再很难拿起来了,因此中间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把它搁置了很久。但当我再次打开的时候,越来越融入书中,好像我也走进了那片秘密森林。
很多人说这本书除了性,什么都没有,还有人说这是本“小黄书”,虽然我承认这本书跟我预想中不太一样,但它并没有让我失望,而是越到后面代入感越强,在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的胸口竟然有点喘不过气,甚至失落了那么几天。
在我看来这本书讲的是一代年轻人的迷茫,这种迷茫通过“爱”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会真心地爱一个人,却又不懂如何去爱,他们想得到爱,却又采取了性爱分离的这一种方式。
也许这是日本社会环境下青年的一种生活和心理写照,但从中也可以依稀看到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我们对爱的迷茫,对爱的渴望,都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爱的句:
“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大概因为这个,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
“也不是特别喜欢,什么都无所谓。”
“亲切热情倒是不假,但就是不能打心眼里爱上某个人,而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种饥渴感,如此而已。”
“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
“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我与地坛》
如果你的生命充满困惑,那就去看看《我与地坛》吧。这本书我愿称之为“生命的绝唱”。我看过的书也不多,散文也没有多少,有龙应台,毕淑敏,余光中……但没有一个人,没有一本书,能比得过《我与地坛》。是这本书让我知道,文字是有痛感的。
书里有很多史铁生先生的插图,无论是哪一张,他都是微笑着看着镜头的,你很难看出他的悲观,但你读他的文字,你会体会到在失去双腿后他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他有多么痛苦地想要死去,又有多么绝望地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留下轮胎的印记。但他又是那么地豁达明媚,对于生死看得很透彻,他是脆弱又坚强的,是让人敬佩又不容轻易怜悯的。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在百度搜索他的生平,最终他还是因为尿毒症而离开人世,看到这行文字的时候,我不知道该为他喜还是该为他悲,但我总会想起他用莲子赌愿,“我每天给它们换水,早晨把它们移到窗台西边,下午再把它们挪到东边,让它们总在阳光里;为此我抓住床栏走,扶住窗台走,几米路我走得大汗淋漓。这事我不说,没人知道。不久,它们长出一片片圆圆的叶子来。“圆”,又是好兆。我更加周到地侍候它们,坐回到床上气喘吁吁地望着它们,夜里醒来在月光中也看看它们:好了,我要转运了。并且忽然注意到“莲”与“怜”谐音,毕恭毕敬地想:上帝终于要对我发发慈悲了吧?这些事我不说没人知道。叶子长出了瓶口,闲人要去摸,我不让,他们硬是摸了呢,我便在心里加倍地祈祷几回。这些事我不说,现在也没人知道。”
我宁愿相信,死是他的生。
我爱的句: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本书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写的是有关成长和教育的内容。“无声告白”,即那些从没有说出口的秘密,书中通过对一个家庭的叙述,折射了多种不同的教育现状,从孩子视角的,从家长视角的……有这样一段评语:“《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
确实如此,小说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刻的力量,它描写了一个“有爱”的家庭,没有家暴,没有离异,反而是爱得太满,起了反作用。同时,也有厚此薄彼,爱得太少,让孩子活在隐形的世界。这本书让人可以思考的点有很多,我认为每一个自认为合格的家长都应该拿来读一读,因为有时候看似爱并非爱。
《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生活太苦了,偶尔也需要点糖。有段时间,我陷入了一种感情怪圈,我把自己的爱寄托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身上,可想而知有多痛苦。深陷这片自我感动的泥沼,我确实需要借助外力把我拉出来,这时候,我选择了这本小甜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是相互的。
现在网上有太多言论,莫名其妙地一边倒,认为女生应该是被宠着的,“男朋友”的地位好像不知不觉地成了一种……嗯,你懂得。我看不到爱在当下的交互性,更多的是在恋爱过程中的“主仆”、“公主与保安”、“服从与被服从”,当然这么比喻是不太恰当的,我只是想表达现代年轻人的恋爱观似乎有所偏颇了。然而在这本书中,男女双方的爱是看的很明显的,不存在谁高谁低,没有非要较出个高下,而是彼此心疼,相互珍惜。也正是应了那句话“互相惦记的人才不会错过彼此。”共勉。
《半生缘》
初次读张爱玲的书,选择了这本《半生缘》。质朴直白的文字,却把几位年轻人的爱恨情仇刻画地如此生动深刻。书中的每一对都没有走到最后,碍于家族,门第,观念……半生的缘分,便是这本书最大的遗憾。读完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
曼桢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性人物,她是我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独立,坚强,温婉,大方,勇敢,善良,一切美好的词用来形容她都不为过。看到曼桢,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但她太完美了,谁能与她相提并论那都是一种荣幸。用书中的话来说:“她是最有朝气的,她的个性也有它沉毅的一面,一门老幼都倚赖着她生活,她好像还余勇可贾似的,保留着一种闲静的风度。”
书里的每个人好像都有过错,但他们却都让人恨不起来,他们错的可悲,错的让人悲悯,让局外人保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同情心。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自始至终,只有曼桢不曾改变。
我爱的句: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的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旦相见,因为是极熟悉而又极生疏的人,说话好像深了不是,浅了又不是,彼此都还在暗中摸索,是一种异样的心情,然而也不减于它的愉快。”
《小王子》
《小王子》风靡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但说实话这本书并不是很合我的口味。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童话。确实。如果让我再早一点看这本书,我肯定会看得云里雾里,好像不是童话,也不是故事,总之是一种欣赏不了的“四不像”。但放到现在这个年龄来看,便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或是对生活的去向感到迷茫,那么《小王子》可以带你返璞归真,找到心灵的原始栖息地。与其说它是一本童话,不如说它是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翻开这本书的人不忘初心。
六本书,真不多。我读书一向很慢,因为一本书我可以截开好长的时间再翻开看。但起码读书的脚步没有停下,为自己小小的进步感到一秒的自豪。
加油,嘟嘟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