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504】互联网七宗罪
【1】风中的厂长
A-FLYING-GIRL:再这样不结束的话,今年下半年的订单估计是不会下给中国了。。
干劲么:这个去年就预料到了,我和之前的同事聊天(他们都是采购),告诉我订单逐步会转移到印度,墨西哥,东欧等国家。因为他们长时间无法来中国出差讨论技术细节,无法来验厂,无法质量检查……我说的仅代表我认识的几个朋友的观点。大环境肯定是订单爆满,外贸赚钱赢麻了。
青花鮨:国外,特别是印度和越南的生产已经逐步正常了
雪夜闭门造车:我们已经去泰国生产了,只能说学校里的大学生们,水漫脖子了还叫好呢,祝你们考公务员成功,不用出来找工作,永远信大V,全球一枝独秀。
天道近:这应不是最糟糕的,我预计今年很多圣诞外贸订单会大幅减少。欧美国家社会生活已基本恢复,而中国疫情防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客户不可能为这种不确定性冒险。估计最晚5月份订单开始订单转移:包括新供应商样品确认、供应链迁移和产能提升。
HANCOCKST999:2020年的订单还没执行完2022年怎么可能正常下新订单, 国内最近两年某些原材料不正常配套件供应不上, 这个也是原因之一。再说市场就那么大增长没那么快,不太可能再像去年前年那样猛下订单
【2】为格命思奔
严厉封控加全员核酸检测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手段,这是公认的并有实践证明。
现在采取的各种防疫措施都是在为最终放开争取时间,大概也没有多少异议。
从上面四点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中国面临的现实情况大家都知晓,我们在与新冠病毒持续搏斗;最终结果也都无法改变,那就是将与新冠病毒持久共存。那么唯一有讨论价值的就是通往持久共存的路径。这条路径很艰难,除非在疫苗或药物研究上出现开天辟地的突破(事实是短期看不到曙光),否则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既然最终还是要放开,那一定会有前提条件。这个很多人都有提,比如普遍的第三针接种,广泛可及的药物,相对富余的医疗资源,等等。那么做到这些,就可以放开了吗?
没那么简单。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的时候,情况又变了。三针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滴度随时间不断下降保护力又弱了,第四针又提上了日程;病毒可能进一步变异,在传播或逃逸能力上又提升了,防控成本持续加大,次生灾害越来越多;甚至,新的变异可能使药物不起作用了或是致病能力增加了;医疗资源持续吃紧维持饱和状态等等,总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即使到时候认为条件成熟决定放开,那这个放开也绝不意味着脑门一拍撒手不管了。放开一定意味着病例数的大幅增加。即使普遍接种三针疫苗,面对升级之后的病毒,防传染能力也不会好看。
那么到时候面对每天指数上升的病例,面对一床难求的方舱医院,面对饱和的医疗资源,怎么办?与这些客观因素相比,群众的思想转变则更关键也更难,不转变思想的话到时候大概又要骂这样的控制不下来的“躺平”路线了。然后封城吗?那就又绕回去了,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花费巨大代价动态清零,为下一次放开做准备。
于是进入一个循环,清零,放开,再清零,再放开,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疲惫不堪却难寻出路…
最终决定咬牙放开了。关键问题是,清零思想指导下做的各种准备,在主动或被动的原因必须放开的时候,可能都发挥不了作用了。每天病例几十万的时候,怎么做全员核酸检测?怎么做集中隔离?在这方面没有探索,没有预案的话,情况会变得很糟糕。
参考各国从清零到放开的过程,无一不经历一段时间的剧烈震荡,然后逐渐稳定下来。从清零到放开,物质准备很重要,思维转变更重要,而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放开之前需要做非常详细完整的预案,是一个逐渐解放思想,从抗拒到接受的过程。放开之后要有更加精细化的调控,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绝对不是一开了之,撒手不管,否则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同时,在决定放开的时候,很难划定片区分开来做,全国一盘棋的话,相互难以救援,没有预案没有基层配合加群众支持的话会非常可怕。
放开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止符,放开之后还要继续抗疫,在病例提升的高压下持续探索方可度过危机。震荡之后还要面临持续抗疫的长远规划,直到最终达成一条可持续的共存之路,而这个共存之路一定与清零阶段的路径差异巨大。
因此,在持续做好各项准备的同时,当下更需要珍惜千辛万苦省下来的时间,积极支持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路径的探索,否则会一直困在循环之中。在动态清零的环境里“躺平”是最不可取的。要争取主动,积极探索,打破循环,走可持续的抗疫之路。
持续宣传新冠病毒的“巨大危害”,宣传其他国家放开后付出的“巨大成本”最终会得不偿失。新加坡、新西兰、韩国等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通向共存的策略和手段可供参考和借鉴,当然未必全对也未必适合中国。如果一开始就认为他们采取的策略是不顾人民死活的“躺平”路线而坚决反对,那当我们到了决定放开的时刻,很可能面临无路可走的局面。
动态清零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性目标,但用来作为远景规划则不现实。这种矛盾非常难化解。我们的决策制定者一定也是考虑到了我说的所有这些。但是决策制定本身有无比巨大的难度。现在的动态清零模式一定是考虑到了放开的后果:即使如新加坡、新西兰的放开模式,依然代价太高。
当生命至上的理念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相背离,我相信决策者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但是,当生命至上理念与科学防疫的愿景相冲突,谁又能确切地分清孰轻孰重?
【3】@丁香园
这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呢?患者不幸去世,涉事医生被停职处理,网络上的舆论也是一片声讨。
而我的态度是:医生停职,绝不是阻止悲剧重演的办法。
这起事件中需要复盘的要素之一,是设备:据视频显示,家属想要借用 AED——但救护车上配备的往往是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才能操作的手动除颤仪。
根据卫生部 2007 年发布的救护车行业标准,将救护车分为普通型、抢救监护型、防护监护型以及特殊用途型四大类,并规定了救护车的设备要求。
这次事件中,根据现场的视频及事件经过,救护车前往小区转运的是非新冠患者,所以,该救护车应属于抢救监护型( B 型):该车应具备院前重症监护应用的高级治疗和监护设备,其中就包括除颤仪。
多位急救医学专家告诉我,救护车上配备的除颤仪,并非患者家属在视频中想要借用的 AED。 前急救医生,现急救科普人张元春表示,目前中国大陆绝大部分救护车上配备的是手动除颤仪。「手动除颤仪具备很多 AED 没有的功能,如同步电复律等,还可以起到监护仪的作用。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医学培训的普通人可以使用 AED,但手动除颤仪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才能操作使用。」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救护车上是否有空余的医务人员可以前往,协同抢救呢?
根据 2016 年 11 月开始施行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每辆救护车上应该至少配备急救医师一名,驾驶员、担架员等急救辅助人员两名。
事件发生后,张元春特意询问了浦东在职的 120 急救人员:「浦东院前急救,120 的一般配置是 3 个人,医生、驾驶员、和担架员。」 张元春解释,在 120 的 3 人配置中,医疗决策通常以医生为主。「驾驶员和担架员也会接受培训,学习一些相关的急救知识,比如胸外按压等,以便在现场给医生提供帮助。但他们都没有独立执行急救的能力。」
重新回到急救现场,如果一辆救护车再次遇到了两个亟待救援的患者,我们应当怎么办?
我特别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胡峻岩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当院前急救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时,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向 120 汇报现场的情况,由 120 调度中心指挥、协调其他的急救力量前来处理。
胡峻岩说:「有些地方规定,如果在出任务途中,碰到有其他人需要急救服务的,要求停车查看患者病情。如果确实病情危重,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医生应立刻电话汇报 120 调度中心请求指示。如果调度中心同意医生留在现场处理眼前的患者,之前的任务将由 120 另外指派急救人员去进行急救。」
让我们重新以「防止悲剧重演」的角度来审视这起事件,出车的急救医生以停职为代价承担了责任。但要阻止事故重演,我们要改变的是否只有一个医生?
在以往的医疗事故分析中,我们多次使用了奶酪理论进行归因:即一起严重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代表多重机制的失灵。
正因如此,为了尽可能阻止医疗事故发生,我们才有了三查七对、才制定了十八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才需要质控病历、严管院感。
海恩法则也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
在疫情之下,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问题屡屡被推上台面,急救资源的缺失也成为了悲剧发生的土壤。 问题背后,需要解决、且能够被解决的,绝不是单个医生的「经验不足」、「处置不当」问题。而是医生是否经过系统岗前培训?120 急救中心是否备有系统应急预案?医疗资源是否配置到位?事件重演一次,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起事故背后的 1000 起事故隐患。通报中只说了「这样做不对」,但医生们却更需要知道「怎样做更好」。
而这,才是阻止悲剧重演的最好方式。
【4】彭晓芸
【5】姚广孝_wayne
第二个的问题在于,这几年真正取得显著进步的其实是“如何不惜一切代价”。手法之复杂,花样之繁多,在几年前都不可想象。2020年那次反而是因为措手不及,很多地方才留有了空间。一次次的反复演练如同正向加强的自我反馈,所谓“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这句名言放在这里也是毫不违和的。
【6】葛文耀
【7】香港電影吧
【如何演绎胭脂扣中的十二少】
我主演的第一套李碧华改编作品是《我家的女人》,但由于当时此类题材并未流行,而内里有关中港两地的意涵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回想。之后,就是电影《胭脂扣》。
当中十二少的角色最初选角是郑少秋,后郑因沈殿霞怀孕而辞演,故由我接手。
最初接到胭脂扣的剧本,我的戏份只有三页纸,对白的总数不过是十多句而已,工作量只有十天左右。
事实上,在胭脂扣原著中,十二少这角色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如花,但我接手此戏,到往试造型——一袭长衫,如此风度翩翩——直教人觉得,这角色根本是为我度身定造的。
碧华为我的魅力所打动,于是特别为我增写戏份,而导演关锦鹏也把我的拍摄期增至二十多天,电影最后以两个不同年代的双线形式发展。
这也许说明了,我是一个有魅力的演员,对一个作者而言,或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我对观众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跟叫座力,这正是市场的基本需求。
基于上述的原因,故在电影版《胭脂扣》,十二少这个角色的着墨远较原著为浓,因此这部戏更令我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而在我所演过的角色当中,个人最喜欢的是《胭脂扣》中十二少的角色,当时导演关锦鹏的拍摄很开放,角色情感的表达绝对是义无反顾、毫无保留的,就这点而言,我觉得是关锦鹏导演对我的重视与提升。
对于《胭脂扣》这部戏,有人觉得关锦鹏放大了女性的执着,我的看法是:碧华的原著故事本如此,人物本如此。
至于十二少这角色,实在是相当複杂也是相当简单的,他舍得为如花放弃丰厚的身家,但在生死抉择之时,又表现得极其懦弱无力,乃至逃避。基本上,我觉得十二少是一个色鬼,也是一个无胆鬼,演这样的角色是一项挑战,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性与爱的张力。
而李碧华的《胭脂扣》最能吸引人的一点,是她能写出人物那种醉生梦死和为爱倾尽所有的感觉,又能引领读者进入她精心经营的情调和氛围中,使读者可以不断follow故事的情节。
前些日子小思曾介绍我看一篇李碧华的新作,也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作品。所以碧华的作品,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演绎她笔下的角色前,先就对角色有了好感。
而《胭脂扣》电影版跟文字版的结局是点差异,这点呈现的是导演跟作者利用影像跟文字两种媒体表述故事时的不同考虑,但无疑电影版本的戏剧性较浓,这也是必要的。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
有人置疑,以《胭脂扣》中十二少所服的鸦片份量,结果是如花死了而他竟能逃过大难而苟活,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关于这点,碧华的解释是:“十二少是一名富家子弟,自小丰衣足食,故身体底子较为妓的如花为佳,抵抗力也较强。”而我的意见则是,如果十二少死了,胭脂扣便无以为戏了,而且世事无奇不有,本就没什么不可能的。
至于故事中,殉情的情节是如花一厢情愿的设计毒害,她趁十二少意识模糊之际喂他食鸦片,本质就是存心欺骗、蓄意谋杀,但在电影的结局里,潦倒而活得不堪的十二少,见着如花的鬼魂,竟对她的身影哭诉对不起,这当中是否有矛盾?
但事实上,十二少又何尝不知如花的用心,恶毒却也可敬,这个女子为他香消玉殒,苦苦等了他半个世纪的时光,而他实在负担不起这么沉重的感情,也不敢跟她同死。因此,十二少要致歉的是他对这个女子真情的辜负。这跟如花蓄意谋杀他是两回事,因为到底如花死了,而他却活了下来!
关于电影《胭脂扣》的结局,刚才这位同学说,不解如花既然见到年老而又活得潦倒的十二少时便对他死了心,为何仍要把胭脂匣还给他。你是否还没恋爱过,所以才有这个问题?
一个未曾真正恋爱过的人,在感情上还是一个小孩,他不会知道爱情会令人何等的刻骨铭心,也不会明白恋爱里的人有时那种既复杂又矛盾的心情。
爱情绝不是A+B=C这么简单的事。胭脂匣是十二少给如花的定情信物,把如此重要的东西归还,表示一切完全结束,如花那多年来的苦苦等待,终于可以真正划上句号。
【霸王别姬的结局处理】
至于《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结局很吊诡,较之原著的结局相差甚多。原著是另一个“虞姬”菊仙死了,霸王段小楼渡江南临香港,数十年后重遇年迈的蝶衣,洗尽铅华的二人在澡堂里肉帛相见,只是他们都老了,一切暧昧的、似是而非的情感都淡了!
电影则大刀阔斧地删了南来香港这一笔,只交代饰演虞姬的程蝶衣在台上自刎,而霸王段小楼喊了一句这个女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小名——蝶衣,而后脸上浮现一抹充满悬疑的笑,一切就此打住。
其实,电影这个结局是我跟张丰毅二人构思出来的,因为我跟他经历了电影前部分的制作跟演绎,都有感在大时代的浪涛中,电影是难以安排霸王渡江南来的!
毕竟文*化*大*革*命这部分是很沉重的戏,经历了这段,实无必要好像小说那样再安排他们年老的重逢,这会令戏味淡了。结局他俩只要凭着彼此昔日的感情和感觉忆起对方,轻轻带过就可以。
我与张丰毅一直着眼于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发展,尤其是蝶衣对师哥感情的变化,由起初蝶衣对师哥的倾慕,至中段师哥爱上菊仙,蝶衣仍固执的爱恋着师哥,到尾段,蝶衣年华老去,不返当年。然而与此同去的,还有他与师哥的一段感情。
所以蝶衣的死,总括而言有三个原因:一是虞姬个性执著,要死在霸王面前。故事中,蝶衣其实就是虞姬,虞姬也就是蝶衣,二人的命运是互相影叠。霸王既已无用武之地,与霸王演对手戏的她——虞姬,是再也不能苟延其情的了,故死也要死在霸王面前。
第二、蝶衣想以自杀来完成故事的情节。蝶衣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喜爱舞台上那种热烈生动的演出,也只有舞台上与师哥合演霸王别姬时,他才能遂其心愿与师哥成为真正的一对。舞台是蝶衣实现其梦想的地方。所以当蝶衣发觉在现实生活里,他与师哥没有了以往那种亲密的感觉时,他宁可选择以虞姬的角色来结束他的生命,做一场真正的霸王别姬。
第三、年华老去,不能接受,蝶衣选择自杀,因为他是曾经那么芳华绝代而又颠倒众生过。由此可见,主角二人的感情根本无法走出“霸王别姬”这个典故,是最合理和最具戏剧性的处理!而且以程蝶衣的性情,他是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霸王已无用武之地,要在她铅华尽洗之际苟延情感,是难堪的局面。
现实生活里,程蝶衣是个放纵的人,却也因此,她不能接受现实走到恶劣之境。再者,在我们理解中的别姬程蝶衣,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子,她向往舞台上那种热烈生动的演绎,也只有在舞台上,她才有最真实的生命。所以,让她死在舞台上,是最合理,也是最具戏剧性的处理!
【同性恋的话题演绎】
小说版的《霸王别姬》,李碧华在同性恋这一主题上的表述和态度是比较明显、宽容和自然的。
然而陈凯歌改编的电影《霸王别姬》,却充满了极端的恐同意识,扭曲了同性恋独立自主的选择意向。
或许,我的确是颠覆了霸王别姬这套电影的演绎!在同性恋这方面而言,就内在题材表述,我认为导演陈凯歌的取镜很压抑,过分压抑。无可否认,国内对这类题材的处理较敏感,陈凯歌有其苦衷,是基于避忌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凯歌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加上他个人的成长背景,所以电影会有这样的表现。
此外,影片能否卖掉或公映都是影响陈导演怎样拍片的重要因素。很多人知道国内的政治审查很严,导致很多电影不能在国内上映。《霸王别姬》的题材敏感,故也入在被禁之列。就算这部片后来康城获得金棕榈奖,又在台湾获得金马奖,中国大陆仍在禁映。
然而,只要看看京剧发展流程里的特殊状况,就会发现台上的夫妻皆是男人,这造就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特殊感情。这是绝对合乎人性的。
然而,陈凯歌在电影里一直不想清楚表明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而借巩俐(饰菊仙)来平衡故事里同性关系的情节,这便提升了巩俐在电影里的地位。
所以,作为一个演员,我只有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演好程蝶衣的角色,把他对同性那份义无反顾的坚持,借着适当的眼神和动作,传递给观众。而某程度上还是要注意怎样平衡导演对同性取材的避忌。
张丰毅在同性恋演绎的表达上,他也很避忌。例如电影有一场搂腰戏,张丰毅抱着我的腰时,却紧张得全身在发抖!
个人而言,我接拍一个角色,一定会事先挑选好,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在拍摄时因而有最投入的演绎。
其实,早些年港台已要开拍电视版的《霸王别姬》,他们邀请我饰演程蝶衣,我考虑了很久,终于还是推辞了。
多年后我接拍《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便完全可以把自己放开了。我以为一个演员应该义无反顾,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创造生命,如此演员方可穿梭于不同的生命,亦让角色真实而鲜明的活起来。
但在拍摄过程中,作为一个演员,我的演绎必得平衡导演对同性恋取材的避忌,而我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
我以为,如果《霸王别姬》的电影能忠于原著,把当中同性恋的戏作更多的发挥着墨,这部电影于同类题材电影而言,地位必定较我后来接拍的《春光乍泄》为高。
而在我演绎的过程中,基本不受原著的局限,我以为演员应有开放的胸襟,而电影亦可以是独立于文字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演员可以透过全新的演绎给予角色另一番生命。
【尾声】
讲座期间,同学有一连串问题都围绕著哥哥和李碧华的合作。有同学问到哥哥:在电影《胭脂扣》和《霸王别姬》里的演出,有否受到李碧华小说原著的限制,而与李碧华如此相熟,会否反而局限了大家的合作。此外,还有哪部李碧华的作品想拍?
前两条问题,哥哥同样回答没有——李碧华写书有时候也是为了我。至于我在电影里的演绎,基本上是不会受原著的局限。我认为电影相对文字而独立,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演员应有开放的胸襟,且要不断开放自己,更新自己的演绎给予角色另一番新的生命。
此外,哥哥表示很喜欢李碧华的另一部作品《青蛇》,可以的话想尝试演许仙的角色,至于白蛇、青蛇和法海几个重要的角色应该找谁来演,哥哥认为郑裕玲、巩俐和周润发都是很合适的人选。
另外,哥哥又认为李碧华的作品一向都没有绝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就如同性恋这种敏感的题材,她也处理得十分人性。表示有机会的话想把李碧华小说里最精彩的地方拍出来。而下一次最想做的就是当一个导演,这是很久以来哥哥的一个心愿。
另外,同学也问及哥哥在电影内外的阅读经验:作为一个演员,当阅读李碧华那两部小说时,会否因为自己要演绎其中某个角色,而不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阅读和欣赏作品,影响对小说的理解?
哥哥回答不会,不管什么原因,阅读于他首先是一种享受——我会尽情投入其中,然后很快便会被书中描述的事物吸引著。
接着哥哥举出本身阅读红楼梦的经验为例子,指出书中有许多细致的描写都十分引人入胜。
此外,同一部的作品,要是在不同的阶段阅读,所得的体验都会不同。
只是作为一个演员,阅读时很容易便会把小说的文字影像化,这或许是演员的毛病。而文字与影像是两种不同的媒体,两者固然存在分别。电影主要借光和影向观众传递讯息,因而没有书中描述的那种味道。所以由文字转化到影像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味”的失却,是文字所独有的味道。
【8】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9】张爱玲《色戒》手稿……
【10】呆若木一
这个厕所像是一个噩梦般的场所。他在校期间,因行为举止被嘲笑像女生,而多次在厕所里被同学霸凌,要求检视确认他的性别。他生前多次向学校反映自己的遭遇,未得处理。
当时的校方冲刷血迹。他的死被解释为“心性猝死”。时隔近一年,校方被宣判无罪。
玫瑰少年叶永志的死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开始重视多元性别平等教育,强调除了尊重传统两性外,也应尊重不同性倾向和性别特质的人,并破除刻板印象、消除暴力。“多元性别、校园安全”成为性别教育主题。
2004年6月,《性别平等教育法》通过。
2006年,叶永志所在学校三位主管终于因过失致人于死罪获刑。
2015年,歌手蔡依林在演唱会表演《不一样又怎样》前,播放了由她委托导演侯季然拍摄的“玫瑰少年”叶永志纪录片,以对叶永志母亲的访问呼吁关注性别暴力与校园霸凌问题。
导演侯季然表示,“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叶永志死讯时的感觉,那是一种小动物看见自己同类被害的感觉。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躺在那血泊中的,很可能是我。”
蔡依林在演唱会上说,“我们被教育着什么叫正常,什么是对的。但是,很少被教育我们要有一颗包容心,学会接纳。先从接纳自己开始,然后接纳所有的可能性,也许,发生在你身边很特別的事情,不代表你是很奇怪的,当你有对象可以倾诉的时候,那是你开始接纳你自己的那一刻。我相信永志在跟妈妈说他在学校发生的事的时候,他其实也在怀疑自己。所以他的故事也希望鼓励大家,多一份包容心,先认同你自己,也许你真的不一样,但是,那又怎样。”
2018年12月26日,蔡依林演唱歌曲《玫瑰少年》随专辑《Ugly Beauty》发行,翌年获得第30届金曲奖年度歌曲。
在获奖时,蔡依林说,“叶永志提醒了我,在任何情况我都可能成为某种少数,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爱任何我身边的人。这首歌献给所有曾经认为自己完全没有机会、没有选择的你,你一定要记得选择你自己,支持你自己。”
永志不忘纪念,往事不如烟。
我从未想过《玫瑰少年》还可以这样改,连呼应玫瑰少年本人名字的“永志不忘纪念,往事不如烟”都可以删掉,连那些身体与灵魂之间的议题讨论都可以删掉,原曲里那些为少数人群呐喊的脆弱和悲悯悉数消失,转换成两个事业有成男性在台上细数自己一路走来多么不易、靠奋斗才有今天的励志叙事。
比起“看看我们一路怎么来的”,不如多花一点时间看看在你们世界之外的叶永志遭遇了什么。有的人把流行音乐变成为少数人群呼喊的口号,有的人把少数人群呼喊的口号借来绣自己的华袍。
【11】@InquilineX
@InquilineX:再转下这条,很多人不知道收入波动这类经济因素也是会要人命的,而且影响很大,封控会造成大量人口暂时或永久性失业(尤其是服务业从业者),导致收入骤降,同样会要人命。
【12】她刊iiiher
懒惰:不想活了,开摆。
暴怒:又夹我图是吧!
嫉妒:下辈子换我当明星。
傲慢:文章太长不想看,来个总结。
色欲:我不是来破坏这个家的我是来加入这个家的。
暴食:太太还有吗太太还有吗太太还有吗?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873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