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绪林遗作出版:无论处境如何脆弱,都有必要培养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江绪林文集》
作者: 江绪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3
据上海文艺出版社旗下图书品牌“艺文志”消息,已故青年学者江绪林(1976-2016.2.19)的遗作《生命的厚度:江绪林文集》已完成编辑出版,将于今年3月上市。
《生命的厚度》正封
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脆弱,都有必要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如此才能够豁达地委身于政治理解或事业而不至于为其所伤。只有从丰厚的思想和生命中汲取能量,才能豁达而充满希望地以人性之光透射历史和政治的幽暗之处。
(正封文字)
《生命的厚度》底封
在寻求好的政治秩序的时候,只有在最好的政治秩序也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政治秩序才是最好的。换句话说,在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中,好的政治秩序必然是某种被逾越的东西,存在一个构成政治的界限的、比好政治更美好的领域。
当代人最大的问题或许不是美善理想的诱惑,而是不敢信赖美善、不敢相信和坚持绝对的美善。
——江绪林
我相信浸透于他的生与死中的心灵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
——崇明
(底封文字)
《生命的厚度》目录
序/崇明
解释和严密化——作为理性选择模型的罗尔斯契约论
正义的康德式诠释——评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重回《理想国》——逾越政治
“在等待之中” ——评李猛《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
为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意识形态?
捍卫自由
维特根斯坦素描——读《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札记
致保松君
爱与正义——评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
其实我不热衷政治,只是今夜还是很悲伤
生命的厚度——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札记
杂感:滚
小札记三则:知性与存在 / 孤独与爱欲 / 未曾虔信
附录一
哈贝马斯:通过理性之公共运用的和解——评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
附录二
谢夫勒:德里克 · 帕菲特《论真正重要之事》导言
附录三
微博节选
跋:追忆与启迪 —— 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上的悼词 / 刘擎
江绪林,政治哲学学者,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专长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2016年2月19日晚在办公室自缢身亡。江绪林自幼家境清贫,在他小时候父母先后离世,由姐姐江寿娥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在自杀后留下的遗书中,他将财产全部留给了姐姐,将书籍分赠给了学生与友人。而此次遗作的出版,也是由其姐姐江寿娥授权。
江绪林最后一条微博配图
江绪林遗书内容:
1、借记卡(钱包内)一张,内有106893元,归姐姐江寿娥(记得我还有一个小姐姐)支配。
2、借记卡一张。内有11273元。归姐姐江寿娥支配。(密码皆为******)
3、宿舍抽屉内约1万港币,6百美元,钱包内约4400人民币,供清理费用,虽未必够。
4、余下办公室的一些书籍,一半赠送给胡振林同学(请转送几本给朱木良等我指导的本科同学),一半请刘擎先生处理,谢谢!
5、抱歉本来这学期有4门课要上的,对不起了,或许这个尚未开始就结束的恶果是最小的。
6、没有什么眷恋,(奇怪么?)却沉滞,惧怕;上主啊,赦免我,我原以为总会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显然被压抑了。上主啊,我打碎了玩具,你不要责罚我;然而,就是责罚我,也请给我勇气面对未知的一幕。啊,我终于要知道真相了。我不好,我平庸,我德行有亏,洛克的墓志铭都说:“让我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掩埋吧。”(let his vices be burried together)我除了祈祷宽恕,还能做什么呢?请不要看我的罪和错。
7、我谱写不出优雅的乐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点世界),我不知何为爱的拥抱(已无法体察),如何亲吻和祝福你们以作别!
8、上主啊,愿你开启希望之门。
9、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2016年时,江绪林的离去曾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哀悼和惋惜。他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他对学术与政治理想的追求,伴随着他的消失似乎成为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
江绪林在其研究领域勤学深思、极具学术潜力,但对学术又有着决不妥协的纯粹与真诚。对于学术发表,他的自我期许严格的近乎苛刻。自2009年任教于华师大后,他的职称一直是讲师,当时任政治系主任的同事刘擎教授,以学校的“代表作制度”相邀,鼓励他用曾经发表的某篇论文作为代表作,以提出申请,晋升副教授时,
但绪林居然不知所措,沉默良久之后说,“其实后来我觉得那篇文章的结论过于草率了,也可能是错的”。我说我知道,“你可能overclaim你对罗尔斯的批评,但用理性选择模式来作解读这个思路非常新颖。要点不在对错,而在于代表你的学术水平”。他说,“可是,这篇文章不能代表我的水平啊”。我惊讶至无语。
不是因为他的不通人情(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而是绪林再次让我感受到他的纯粹:对知识的诚实,对学术作为志业的神圣感。这在当今学界是如此罕见。是的,绪林是现代学院中的一枚“珍稀植物”,珍贵而稀少,却在一个早春的寒夜骤然夭折……
——刘擎:《记忆与启迪——在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上的悼词 》
作为学术体系乃至这个社会中的“珍惜植物”,江绪林的自杀不能不让人深思与叹息。在他离去的六年间,朋友与学生们仍时常记起他,在各处留下纪念的文字。之后在这个同样阴冷的早春,人们也仍然会为他的遗作的出版而奔走相告。
江绪林生前曾阅读过大量经典作品,在豆瓣、微博等网络平台留下了约200万字的书评、笔记。此次出版便是对这些散落在各处的遗珍的精选汇集。
江绪林的豆瓣书评主页
据“液态青年”《他们寻找江绪林,就是在寻找自己》报道,出版江绪林遗作一事,在他去世后便开始筹划。一方面是江绪林生前好友、时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的崇明,与政治系副教授邱立波一起,在华师大召集了一批学生,一起整理江绪林遗留在网络上的全部文字。而另一方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肖海鸥也在江绪林去世后,开始整理他留下的文字。
在整理出全部笔记后,崇明惊叹于江绪林的勤奋,“太惊人了,加起来有两百万字”,“对于想读那些经典的人来说,看一下他的笔记能够对书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在这些笔记中,崇明也发现了江绪林早已流露出的信仰和精神上的挣扎,“他的窘迫他的挣扎我一直都知道,看他的笔记我能更好地理解这种苦闷。”他觉得,江绪林的悲剧并不是属于个体的孤立事件,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一种需要严肃面对的精神和心灵的状态,在中国目前处境下有很多这样的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肖海鸥出版此书的想法,则可追溯到2013年。2013年春节期间,在关于某次读书会的聊天中,肖海鸥说起可以出版江绪林的读书笔记。后者谦虚地表示,自己读书很少,“没有出版价值”。但他停顿之后又说,如果想做,那就出吧。肖海鸥说,自己可以先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再由江绪林来修改和补充。江绪林说好。
在肖海鸥心中,这成了一个约定,一个需要对朋友兑现的承诺。在江绪林离开之后,这份信任的份量越来越重。2017年,肖海鸥对江绪林文字的整理工作慢慢开始了。她并不知道,崇明和江绪林的一些学生也在进行一样的工作,“谁都不想让他的文字消失”。
肖海鸥曾听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研究院有出版江绪林文集的打算。2018年7月,她在一个出版活动上碰到了刘擎,后者把肖海鸥介绍给了崇明。2019年1月,肖海鸥在华东师大的一次会议上见到了崇明,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肖海鸥讲述了她与江绪林交往的始末,最终崇明将自己整理出的文字,全部交给了肖海鸥。
但在具体篇目选择上,肖海鸥和崇明的意见并不一致。崇明希望收进更多东西。但肖海鸥希望,“能够呈现他更好的东西。不能因为他去世了,就什么都收进来。”
通读了江绪林留下的文字后,肖海鸥对江绪林的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不觉得有那么一根压垮他的最后稻草。他的自杀不是境遇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决定。在此刻,他的精神足够强大到让他去做这个决定,而不是因为柔弱被压垮了才去的。”
书名《生命的厚度》是江绪林一篇写于2012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江绪林对Gao华与梁漱溟做出了不同评价,他认为“以Gao华的心灵似乎是沉重而不胜重荷的,他没有办法真诚地欢乐起来;自由平等之花也显得摇曳不定,因为自身并没有扎根于丰厚的精神土壤且四顾尽是敌人。”
相反,他赞赏梁漱溟的态度,认为在经历过诸多伤害之后,梁漱溟的生命仍旧拥有豁达、乐观的厚度:
“无论我们的脆弱处境如何艰难,我们都有必要像梁漱溟那样拥有思想和生命的厚度,才能够豁达地委身于政治理解或事业而不至于为其所伤。只有从丰厚的思想和生命中汲取能量,才能豁达而充满希望地以人性之光透射历史和政治的幽暗之处。并且,脆弱的处境并不绝望。”
文中对梁漱溟的推崇,也许也代表了江绪林对自己的期许,他期望自己用更为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现实,但当理想遥遥无期时,他拒绝放弃理想与现实妥协,而过往的经历也告诉他,他同样无力反抗。他的自由主义的信念,对学业与生活纯粹而真挚的坚持,最终夭折在一个阴冷的早春。
在追念江绪林的悼词中,刘擎称赞了理想主义的可贵,但他更希望与此同时,人们能够保有一种妥协甚至迂回的可贵品质,珍惜自己的生命:
今天来这里送别的有许多年轻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受到过绪林理想主义气质的感召。我想在此诚恳地忠告孩子们:理想主义是可贵的,但健全的现实感以及审慎、妥协甚至迂回的精神也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同样有古典思想的渊源。追寻理想的道路漫长,请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走得慢,才能走得更远。
但在另一面,对于精明于功利、甚至老谋深算的流俗风气,绪林的真诚与理想主义气质是一道格外刺目的警策光芒。同时,绪林的经历也启发我们,在一个有原子化个人倾向的社会中,尊重和包容是必要的,却仍然是不够的,友爱与团结也弥足珍贵。
(《追忆与启迪——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上的悼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