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只会抄抄的国产综艺还有救吗?是时候扒扒国综内幕了

这个夏天,还有比《乘风破浪的姐姐》更火爆的综艺吗?

不得不说,在没有开播宣传和实时热搜的前提下,凭一己之力引爆全网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绝对称得上是一档现象级综艺。

节目开播十天,平台累计播放量7.6亿,微博话题阅读量144.7亿。

豆瓣开画评分8.5,目前回落到8.3,稳坐豆瓣一周国内口碑综艺榜的第一。

显然,无论是数据还是口碑,《乘风破浪的姐姐》都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事实上,不论节目的idea是创意还是噱头,其实《乘风破浪的姐姐》早就赢在了起点。

01吸睛的“美强飒”

从官宣之初,《乘风破浪的姐姐》就以独辟蹊径的节目立意吸睛无数。

毕竟,能集齐娱乐圈30位30+的女明星同台battle的节目,除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有谁?

女团、选秀、30+,这些本就是自带热度的话题。

然而,把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去打造一款与之相反的节目。

这对于国综来讲,是史无前例的大胆,对于观众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

更不用说,当这些词汇同时出现在一众业已成名的女明星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结果果然不出大家所料。

在节目开播后,我们看到了和以往女团选秀,完全不一样的清奇画风。

“还要介绍我是谁?那我这几十年白干了!”

宁静的一番霸气宣言,直接掀开了节目“血雨腥风”的大幕。

“我一直都挺红的,你有什么质疑我的点吗?”

刚强御姐张雨绮,也同样不甘示弱。

还有提出希望节目组配合自己的伊能静,问工作人员要食物的黄圣依,因为候场太累而直接趴在桌子上的钟丽缇……

不怪乎网友戏言,这节目的真名怕不是叫《兴风作浪的姑奶奶》。

成熟强势而又个性十足的姐姐们,一个接一个地刷新了人们对女团选秀的定义。

相较于“白瘦幼”们的谨小慎微,观众越来越发现,原来“美强飒”们的无所畏惧,似乎才更具吸引力。

而更为稀奇的是,虽然《乘风破浪的姐姐》名义上是一档女团选秀节目。

但其实,大众的真正关注点,并不是姐姐们的唱跳功底如何,又或者是pick谁成团出道。

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在姐姐本身的一言一行,以及彼此之间互动的“火花四溅”。

可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是一场压抑已久的全民狂欢。

毕竟,还有什么是比看来自各个领域的姐姐们争奇斗艳“各自美丽”的表演,更带劲的事呢?

与其说人们在追《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如说人们是在品里面各不相同的姐姐。

换句话说,其实真正引人瞩目的并不是节目本身,而是节目里各式各样的人。

那么,到底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综艺节目里人的关注,超过了对综艺本身的关注呢?

借着《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不妨捋一捋国产综艺的发展史。

02“泾渭分明”的晚会式综艺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启了中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的先河。

然而国产综艺正式开启的元年,大概还要从《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开播的1990年算起。

率先开播的《综艺大观》,基本沿袭了春晚的节目模式,内容编排以歌舞、小品、相声、魔术、杂技类表演为主。

《正大综艺》则要稍微fashion一些,节目常常通过猜谜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风景习俗。

而那段“爱是love,爱是amor,爱是rak,爱是爱心,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的开头旋律,相信更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杀。

然而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在90年代末发生了转折。

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以明星参与游戏、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

很快,这档有明星嘉宾参与访谈、游戏的综艺节目,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综艺黑马。

当初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这档主打轻松、快乐的综艺节目,在日后会成为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并一直延续至今。

快乐家族

随后两年,主打娱乐牌的综艺节目逐渐多了起来。

比如同样出自湖南卫视的《音乐不断歌友会》,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等等。

与此同时,一起流行起来的还有益智类的答题综艺。

这当中以央视推出的《幸运52》与《开心辞典》为主要代表。

主持人是李咏

这类节目不仅将知识与娱乐,通过竞猜的方式巧妙地揉为一体,更是首次将聚光灯,照到了普通民众的身上。

进入21世纪,娱乐因子更是无处不在,综艺节目也开始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刚刚踏入千禧年,央视就推出了一档大型歌唱类节目《同一首歌》。

在《同一首歌》的舞台上,出现的歌手都是华语乐坛曾经或正当红的天王天后级人物。

此后央视陆续推出的《中华情》《欢乐中国行》,也基本延续了这种节目模式。

可惜的是,随着一系列歌唱节目的停播,当初那种“神仙打架”的局面至今再难重现。

回溯早期的综艺节目,不难发现它们多数秉持的,都是传统的晚会式制作模式。

即嘉宾负责在台上表演,观众负责在台下观看,台上台下的区间可谓是泾渭分明

不过,在这文艺汇演式的节目大潮中,也零星夹杂着一些偏向大众化娱乐向的节目。

03明星素真人秀的“乾坤大挪移”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伴随着草根时代的来临,选秀节目突然如雨后春笋般席卷了中华大地。

2002年,中国第一档全明星真人选秀《金鹰之星》诞生。

如果说《金鹰之星》只是为内地选秀节目打个样,那么《超级女声》的播出,无疑正式宣告着选秀时代的来临。

从2004年开始,《超级女声》《星光大道》《莱卡我型我秀》《梦想中国》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如井喷般涌出。

由此,大众娱乐的方式从原先的明星娱乐大众,逐渐变成了大众娱乐大众。

也许是十年一个轮回,2013年,以明星为主的真人秀,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首当其冲的,便是由湖南卫视播出的《我是歌手》。

看多了素人选秀节目的观众,对突如其来的明星同台竞技类节目,显然充满了好奇。

《我是歌手》的横空出世,唤醒了几近“死水”的内娱综艺。

然而,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年初《我是歌手》的余音中时,同样是由湖南卫视制作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猝不及防在第四季度重磅登场。

从前,结婚生子是艺人的“禁忌”,即便是在综艺的舞台上,艺人也通常只会表演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技艺。

但是《爸爸去哪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潜规则”,它最大限度地将明星素人化、生活化,并为观众撕开了一个了解明星私生活的窗口。

当明星和父亲这个身份重合,带给观众的震撼可想而知。

再加上一群无比可爱的萌娃,《爸爸去哪儿》自然成为了当年的爆款节目。

从《爸爸去哪儿》开始,注重纪实+冲突+游戏的真人秀模式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这些节目里,明星不再是明星,他们瞬间变身成各式各样的身份。比如父母、游客、厨师、客栈经营者、花店老板、设计师……

于是我们看到了主抓亲子类的《妈妈是超人》《爸爸回来了》;

主打旅游类的《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花样姐姐》;

主推美食类的《中餐厅》《十二道锋味》;

主攻经营类的《亲爱的客栈》《小姐姐的花店》,甚至还有直接在节目里建房子的《漂亮的房子》。

不难发现,这些节目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人”。

即从真人秀开始,节目嘉宾成为了综艺节目的重中之重

毕竟,人们很难抵挡得住关于“明星私下生活里的样子竟然是这样”的诱惑。

而这类真人秀,则完全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这一群体的窥探欲。

于是,综艺节目开始最大限度地发挥万物皆可娱乐的理念,节目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

与此同时,和过去明星只负责表演节目,大众只是个纯粹的旁观者不同,现如今的明星早已不再满足于唱歌、做游戏这样的单一表演模式,而是开始致力于在节目中立人设。

最典型的当属《奔跑吧兄弟》和《极限挑战》,几乎每个常驻嘉宾都有他们固定的人设。

无论是“跑男”里的“学霸”邓超、“女汉子”杨颖,还是“鸡条”中“三傻三精”,无不充当着体现明星“第二人格”的功能。

而把“pick”的权利,交给观众的爱豆选秀节目,则更是把多维互动做到了极致。

在这些节目中,观众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了参与者甚至是“创造人”……

从遥不可及的静态观赏,到主动送某某某C位出道,全民娱乐之风俨然越吹越盛。

04大众情绪出口的“排气管”

得益于真人秀模式的兴起,综艺节目开始从大众时代逐渐走向分众时代。

综艺的种类不仅增多,节目的划分也变得更加细致。

既有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这样主打户外竞技游戏类的快节奏综艺;

也有如《向往的生活》《幸福三重奏》这般重新回归田园牧歌的悠闲慢综;

更有将明星公然放置在淘汰赛制中去PK的竞演类节目,比如《演员的诞生》《声临其境》《乐队的夏天》《演员请就位》等等;

当然还有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文化类国综《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

以纪录片的形式录制的《奇遇人生》《我的时代和我》;

带有辩论元素的脱口秀网综《奇葩说》《吐槽大会》;

主打青春养成系的偶像团体选秀《明日之子》《创造101》《青春有你》;

以及一大批引发社会讨论的观察类节目,如《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让生活好看》……

如果说从前的节目,是力求做到老少咸宜,那么现在的节目,则明显更加关注年轻人。

互联网时代,综艺内容是否垂直,节目是否具备碎片式的造梗能力,都是衡量一档节目能否出圈的标准。

当下的综艺,显然更注重话题营销。

于是许多综艺纷纷抛出了概念先行的打法。

如何制造具有新意的话题讨论,力求人物关系的戏剧化冲突,成为了这类综艺的节目主旨。

而更多的综N代节目,也努力通过网络的二次发酵,打造属于自己的IP价值。

说白了,综艺节目已经从古早纯粹的直给式欣赏模式,过渡到通过充分挖掘人们的情绪价值,来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和陪伴需求的“鸡贼”模式。

和爽剧一样,新时代的综艺把观众当成用户来看待。

如何精准揣摩用户的心理,把节目做成符合大众情绪出口的“排气管”,成为了爆款综艺的制胜秘籍。

而通过明星嘉宾来吸人眼球,无疑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毕竟,不论综艺的形式再怎么变,其核心目标都是让观者,通过节目起到反观自身的效用,从而产生共情。

而让有话题度、综艺感的嘉宾,负责操控节目的生杀大权,显然要比靠费心构思节目的每个环节来吸引观众,省事得多。

于是,观众看综艺节目,慢慢就从看节目内容,演变成了看节目里的人。

而在时下这个姐圈盛行的当口,《乘风破浪的姐姐》算是应运而生。

当女性的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一向“踏浪而行”的综艺节目,必然会涉足其中。

虽然大家明知女团选秀的title只是层华丽的外壳,观众也未必会真情实感地pick哪位姐姐成团出道,但是这仍然不妨碍节目成为大家的“快乐源泉”。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所谓综艺就是用轻松欢乐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美好、分享快乐。

至于这种快乐的含金量有多少,也许没有多少人会在意。

但实际上,国综离“乘风破浪”的距离有多远,其实恰恰取决于其“缺斤少两”的程度有多深。

当新鲜感褪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还是余音绕梁,相信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无论如何,但愿国综“乘风破浪”的那天,不会让观众等得太久。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35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