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31】大他者
【1】@财入门 :#新疆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00例#新疆应该是这一轮儿疫情人们居家时间最长的地区了吧。新疆的朋友可以说一说,你在家待了多长时间了?中间有没有放开过。收入还有吗?房贷还能按时还吗?吃的喝的药品能供应得上吗?小孩儿是不是还在上网课呀?是不是有一些在那边出差或旅行的人一直困在那边还回不了家呀?
刘哈撸撸_:乌鲁木齐,在家待了快3个月了。8月10日开始封城的。中间有一次可以下楼。收入没有,在吃老本,房贷这个月就打算不还了,吃的喝的也就蔬菜包肉包还有牛奶之类,自己买,社区统一送。
Double3525:乌鲁木齐,在家待了3个月,8月10号到现在,其中9月3号-9月11号出去几天(不能开车不能跨区),然后继续封,9月29号~10月4号出去几天(不能跨区),继续封。 没有收入,有贷款。10月份就已经还不上了。这个月还不知道怎么办。 物业费暖气费还没交。菜包一周没送了。菜包30,水果太贵吃不起。
胖珺的美好生活:我们封控3个多月了,在这里 啥也不能说,你就只要在家配合,看演戏,大家都在奔溃的边缘,高价的菜,连药你都要打包才能买。 不能出门,没有下楼过 只有本地人知道,我们都觉得自己被抛弃遗忘了,没有想到还有人会关心
冬冬是个毛毛头:家人在乌鲁木齐,8月9号封闭的 马上第90天了 天山区,十月初放开过5天 物价疯涨 水果包已经从30涨到50了 中小幼高校都不开学,网课 超话里本来每天都有人求助,各种阴间事情。现在限定等级了,发不了贴 发啥都是待审核,一审一个月
六斤疆丶:8月10日封到现在,完全不能工作,不让挣钱,然后买着保供的物资,有些价格非常高,房贷,车贷,车险,暖气费,要崩溃了!就这样新疆GDP还在增长,是因为卖菜最赚钱吗
海的那边是盐_-c:新冠不可怕,可怕的是永无止境的封城封控,搞得民不聊生,哀怨四起,这难道就是防疫的目的吗? 来旅游被滞留新疆将近三个月,怀孕两个多月,回不去内地,也做不了孕检,现在感冒发烧浑身疼,不能吃药,硬是扛了三天才退烧,医院去不了,领导不作为,推卸责任,不管不顾!非要我死在这才满意是吗?
Eeeevvvvvhh:我爸新疆卡车司机,患有糖尿病,公司封了不让待,把人赶出去,新疆小区不让回,只能住在停车场,停车场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卡车司机无家可归,前两天我爸核酸已经阳性了,没人让他去隔离,他自己找了一个隔离点住进去了,隔离也不是单人间,十几个人混住,我真的很担心他
其他:https://weibo.com/1229253383/MdgLGn9U5?type=comment
【2】@瓶装焰火
即便在剩余两个月中放手引进,也绝无可能达到2021年73部。
2019年,这个数字还是136部。
即便是十年前的2012年,全年引进片也多达71部。
在38部引进片中,某瓣超8分的仅3部。
分别是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剧集粉丝向的《唐顿庄园2》;
以及2015年的印度老片《误杀瞒天记》。
有多达24部评分不足7。
14部评分更是低于6分。
甚至有4部至今没有评分。
38部影片里,仅有3部是同步国外档期上映。
非2022年的新片多达23部。
刚刚提到的《误杀瞒天记》最为离谱,是7年前的电影。
除此之外,还有4部2018年老片,3部2019年老片,4部2020年,11部2021年。
剩下的15部2022年新片中,延迟超过一个月的就有7部。
38部影片中,有13部遭到了删减,超过1分钟的有8部之多。
也就是说,38部影片,有多达三分之一都没能完整上映。
其中2018年的老片《印度女孩》被删掉25分钟,位列年度冠军。
我们的老朋友《误杀瞒天记》,以20分钟屈居第二。
这38部影片里,主要受众是14岁以下孩子的影片占据了大头,有足足11部是动画片,更有多部真人电影的定位也是儿童片。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自8月26号之后,竟再无外语进口片上映。
已经整整两个多月,而且不知道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久。
今年截至目前,中国观众能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后一部外语片,是4.6分的《大白鲨之夺命鲨口》。
注意,这里依然是10分满分。
不难看出,院线中的进口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今年都迎来了塌方式、坠崖式、跳伞式的下跌。
综合来看不难发现,这些引进片并不是乱选的。
它们或是已有资源,想看的人早就看过;
或是评价不高,即便是大制作也无法真正带动市场;
或是遭到删改,观众看不到它们的本来面貌;
或是虽然影片质量不错,但受众狭窄垂直,很难有特别好的票房成绩;
或是压根就无人问津,纯属凑数。
简而言之,就是但凡能引进的,在市场上都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低质少量的引进片成为国产片的陪衬,而绝大部分国产片又成为少部分主旋律的陪衬,这便是如今的中国院线片新格局。
未来这一状况会有所好转吗?
唉……反正我已经不剩什么勇气和信心,再去继续怀抱希望了。
【3】@李勇Leon
-------------
作者:周为民 ,男,1982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政治系,198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系,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系,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编辑部总编辑、教授。
前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经济模式有一定的优点,它能在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但越往后,弊端越明显,因为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战争体制、战时管制体制的那种一种组织方式。
而市场经济不见得是最为完美的,但优势是最明显的。之所以这么说,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衡量标准是单一的和可量化的,并且是人定因素最少的。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不进行带有“倾向性”的关注和扶持发展,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对各个行业的束缚,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让市场来决定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强加妄为,不乱做行政干预,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恰恰是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
全文:
本文为中央党校原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周为民在第二届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上的演讲,全文:
我要讲的是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不可动摇。
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本来曾经讨论过、争论过、并且已经做了澄清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又出现了争论,又似乎模糊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大数据条件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需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澄清,以免一些陈旧错误的思想观念重新产生影响。
一、大数据弥补不了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经过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那场著名争论(注:米塞斯和兰格的争论),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虽然计算机的出现曾鼓舞了计划经济的思想,但是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以为靠计算机技术就能让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的想法终究仍然是幻想。
现在,大数据的出现,又重新引起了这样的幻想。而今天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陈旧观念。
应当看到,大数据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它是在市场环境中由市场的作用而带来的技术创新,它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根据,因为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一直到现在,有不少人还是有一个疑问好像解不开,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为什么要否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搞经济要有计划怎么就不对呢?为什么要否定计划经济?过去的毛病是因为没把计划经济搞好,所以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完善计划经济,怎么能否定计划经济?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
实际上我们要了解,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战争体制、战时管制体制的那种一种组织方式。和市场经济以人们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根本不同,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否定。这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
由于这个缺陷,所以产生了计划经济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大数据技术不能改变计划经济否定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性质,所以它不可能帮助计划经济克服它固有的那些弊端。
第一,大数据技术仍然不能帮助国家计划当局获得充分的、无限的信息,特别是知识。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不能集中收集、集中控制、集中使用在分散的市场决策中为个人所独有的那些信息和知识。尤其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的个人所独有的那种直觉、灵感、想象力、决断力和冒险精神,是不可能由计划当局靠大数据技术就能集中起来使用的。这些为不同的个人所独有的知识只有在市场的分散决策中才能产生,才能发挥作用。实际上,计划经济本身就注定是排斥“大数据”的,因为这种集中控制方式必须以简单、同一、平均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为基础,而大数据却是日趋复杂、多样、差异化的市场活动的结果和表现。
第二,大数据同样不能帮助计划经济解决内在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它不能帮助计划经济形成对个人和企业的符合经济效率目标的有效激励。这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实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否定个人和企业的独立利益主体、决策主体的地位为前提,所以,缺乏由自主利益动机而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有效激励,是计划经济搞不好经济的基本原因之一,而这个弊端是无法靠大数据技术来克服的。
第三,计划经济由于它的性质,由于它否定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所以即便有了大数据,它仍然一定会压抑企业家的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因为有了大数据而更加压抑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它一定会抑制创新活动。
例如乔布斯,他大概是从来不去调查搜集什么需求信息的,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他要创造的产品世界上根本没有。他特别喜欢引用福特的一句话,福特说,如果去调查,你无论找多少人问他需要什么,他肯定不会说需要汽车,都会说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所以像这样的创新不是靠现有的数据搜集能去实现的,要靠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而计划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它做不到这一点。
计划经济固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计划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但是,第一,它能办的大事一定只是在已有的产品及其技术、设备上的模仿式赶超,而不可能是熊彼特所谓“创造性毁灭”意义上的创新;第二,它的集中力量一定同时意味着不计成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因而它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可能是经济行为,而总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所以在凡是以经济效率为目标、存在市场竞争的那些领域,这种方式都是缺乏效率,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都是不适用的。而这两个问题也同样无法靠大数据来解决。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已越来越需要以创新驱动,同时,长期、整体的经济发展已处在全球化的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所以,计划经济方式更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了。
第四,大数据技术不能使计划经济保证它的集中决策总能按照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来配置资源。这是因为,计划经济的集中决策可能有特殊的偏好,有特殊的目标,而这样的偏好、目标可能不是符合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率标准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数据有助于满足这些偏好,实现这些目标,那么它越是有用,就越会使集中决策背离正确方向。
我们讨论过产业政策,特别提到过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什么问题?是大量资源被错误配置的问题。而大量的资源错配,原因主要还不在于缺乏数据及其处理能力,而在于过多掌握资源控制权和集中决策权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的特殊偏好、特殊目标,这些偏好和目标往往不取决于经济效率目标,而取决于掌握权力的部门和官员的特殊利益及其它诸多因素。
第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控制的体制来和它配合。这是由它的逻辑决定的。实际上,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在内的一种集中控制体制。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为什么没有其它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不能真正成功,其成果也不能保持的原因。所以,如果因为有了大数据,就以为可以重新搞起计划经济的话,那么,不光是经济体制,而且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的体制就都不能按照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不能朝自由、民主、法治的方向发展。
所以概括起来说,大数据不管“大”到什么程度,它也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有效工具。这个道理、这个逻辑很清楚,如果大数据能够克服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也就是能让计划经济来承认、肯定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自主活动、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话,计划经济本身就没有必要存在,它也就不会存在了。
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看法,就是大数据弥补不了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因而它不能克服计划经济的固有弊端。
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难以理解市场经济
这是我要谈的第二点看法。也有不少人提出一个疑问:“中国搞计划经济总共就搞了二十来年,现在改这个体制已经改了四十年了怎么还没改过来,怎么这么难改?”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是费解。实际上,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1949年以来的深刻变革,也不仅是1840年以来的深刻变革,从中国大历史的视野来看,这是自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因为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以后,虽一再改朝换代,那就是所谓重本抑末,也叫重农抑商,固然是为了国家财政目的而与民争利,但最重要的目的仍在于皇朝安全,这是传统皇朝国家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所以,民间工商业的独立活动、财富在民间的积累,一概被认为是危险的。
在这个传统中,国家总是力图去限制、排斥民间的市场活动。凡是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都要由国家来控制。例如盐、铁。盐是重要的生活资料,铁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那都是要由国家来垄断的。尽管官办作坊提供的产品质量低劣,像镰刀,“割草不痛”,但即便如此,也要坚持国家垄断。同时,凡是利润丰厚的那些产品,像茶、酒之类,也一律实行禁榷,直接控制在国家手里。更有甚者,是像告缗那样的极端行为,彻底剥夺民间的财富积累,全面摧毁“中等收入阶层”。这一整套的制度,包括国营、禁榷以至均输、平准等等,目的是什么?都是压制民间工商业,排斥市场活动。
一直到中国近代以来第一轮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运动,也就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并持续三十来年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用的还是这种国家垄断的做法。官府要办纺织厂,就不准民间再办,明令民间不得另树一帜。即使官办企业的低效率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以至不得不向民间有限开放以后,也还是想方设法地维持国家控制,所谓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之类。
到国**党政府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仍然沿袭传统的国家垄断方式。首先统制全国金融。要从统制全国金融走向统制全国生产。后来还提出计划教育、计划经济、以计划教育配合计划经济之类的主张。
再后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围绕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同时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同样是一种外国模式的苏联模式很容易就能直接照搬呢?就因为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模式跟我们的传统是完全契合的。
这样来看,今天在改革过程中要改掉计划经济体制,改的不只是过去搞了二十年的那一套体制,要改的是两千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传统方式。所以这个变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很艰难的。
在这个传统中,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中国人往往很难理解市场经济的逻辑,人们对市场的作用天然地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总觉得把事情交给市场就会乱。相反,人们习惯了过多地迷信权力的力量,崇拜权力的力量,以至把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必须由国家垄断,各种利源必须由政府控制当成了不需要任何证明的公理,以至无论官民,全社会普遍地缺乏权利观念,而充斥着浓重的权势意识。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人的自主性,是个人和企业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自主活动。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民众的自主经济。所以对市场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实质是对人民的自主活动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
由于这个原因,历史上,只有在国家垄断控制方式造成严重的经济、财政困难以至危机的时候,才会迫不得已地放松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市场,“允许”民间经济活动。这样,靠市场的力量,通常都能渡过难关,而且会出现一段繁荣。但只要日子一好过,往往就想回过头去重新强化国家的垄断控制。这时,一些旧意识旧观念也会重新泛起。
认真对待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市场的逻辑,否则一些陈旧观念就很容易在新的条件下反复出现并产生影响。像以为有了大数据就能重搞计划经济,就是这样的情况。
这里还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大数据计划经济”观念实际上是简单、机械地套用工程技术思维来对待经济社会问题的表现,是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及其行为而产生的幻想,因而既难以理解市场经济的逻辑,也认识不到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究竟何在。
【4】@巴巴操盘
【5】@肥啾电影
【6】@罐头辰
图1上的这个人,广为怀古游戏玩家所知的名字是Near,2021年6月27号,他发了这张照片在推上,配文是:
这是我,我真名叫Dave,对不起,我一直都笑不出来
这条之后是11条频繁的推文,诉说自己这些年所承受的痛苦。Near是一名天才程序员,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准确还原任天堂SFC(SNES)游戏主机的模拟器Bsnes,对这款90年代初期风靡全世界的游戏机做了最极致的还原,不管是硬件、游戏写入还是画面,呈现都达到了完美仿真。Near的生理性别是女,但自我认知是男性,所以我用了「他」来称呼
当晚11点,他的朋友用一篇长文确认了Near的死亡,以及他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这些年承受的网络暴力和无休无止的骚扰,来自网站kiwi farms(鹬鸵农场)
这个网站臭名昭著,是美国一个聚集了网暴者的论坛,网站的用户持之以恒地寻找他们称之为「lolcows」的猎物,其实就是精神敏感、内心脆弱的人,并作为长期目标,有组织地羞辱、骚扰
这其中的手段,包括持续地举报,让受害者的号接到大量投诉后被ban掉(是的,社交网络不管中外,这个机制都存在),伪装成受害者本人报案、寻求帮助,让警员来到受害者家,以及扮作医生、律师、社工接近受害者,最后揭穿让受害者崩溃,当然了,还有老本行,就是持之以恒地「玩梗」,羞辱受害者
是不是越听越熟悉?来个更熟悉的
Near的去世让kiwi farms再次被舆论声讨后,创始人Joshua Moon就发长文来“安抚”成员们有些不安和自责的情绪:
「如果没有我们,她也肯定会以同样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有十几个人会知道她死了。」
「可以把责任推给任何人,但她才是做出最终决定并执行的人。」(图二)
这个声明非常无耻,因为在自己和最好的朋友都被kiwi farms的人嘲笑、骚扰,只能靠药物勉强度日之后,Near甚至去求过这个创始人,哀求他能放过自己,换来的是不屑和胜利者的嘲笑
想必看到这里,你也懂了,他们就是另一个国家的网络乐子人
再来看看我们这边的
一窝蜂冲进普通主播(不是那些抽象主播)的房间,刷屏、诱导、举报,让主播失去赖以生存的饭碗之后弹冠相庆:拿下!
通过各种台面之下的方式「开盒」,拿到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发消息打电话骚扰和羞辱
然后就是最近我们看到的,新郑三中女老师也被乐子人爆破,“拿下”,以致心梗发作去世
我能想见这群人会和kiwi farms的创始人一样,并不会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说这位老师原本心血管就不好、自己只是图一乐,甚至也一样觉得,是他们才让这位教师的死亡变得广为人知,自己很委屈,是被竖起来的靶子
这条微博只想用Near和kiwi farms的故事来说明,这群人并不只是图一乐,他们会导致越来越多人的死去,甚至可能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只是这群被乐子人们残害致死的受害者没像这次一样为人所知
希望这条微博能被更多人看到,了解到这群人,并不是他们自己眼里和很多人以为的,只是「喜欢恶作剧的小孩」,他们是人渣。我还想让各位知道的是他们可能导致的结果,用舆论的一点点力量,让这群垃圾能得到更重的处罚,更期望是法律的一些改变,能对这些人渣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更重的惩处
这群乐子人,要比饭圈之类的值得清朗太多太多了。拜托揪出这些人渣吧,如果新郑中学的老师不引起一些改变的话,未来很可能是连发出这种微博也要被他们「开盒」了
【7】@游识猷
那就是“模因武器”(meme weapon)。
***
模因(meme),可以理解为“文化里的病毒”,很小很简单,好复制,可变异,极适合传播,在选择压力下能做出灵活反应。
比较严谨的模因定义是,“可复制的信息模式,包括做事的方式,习得的文化、信仰、或思想的某些要素。”
举个例子,梗,表情包,鬼畜视频,都是模因。
为什么爆破网课的人往往要用统一的头像(即使他们并不喜欢那个头像的真人),要黏贴同样的字句,要播放同一首音乐……
这些都是模因。
***
模因被乐子人广泛使用是有原因的。
有个比方,模因作为武器时,特别像“简易爆炸装置(IED)”,是一个极好的增加混乱的工具。
我在主流框架下打不过你(说不过你),那么我就把水彻底搅浑。
除非你有足够能力让水迅速变清,否则我赢定了。
从本质上讲,模因削弱了对叙事/事实/情绪的垄断,挑战了主流/建制/传统/道德/政治正确/政府。
所以模因特别适合打“不对称战争”,以小打大,以极低成本,在短时间内夺权,创造大的爆炸和混乱,留下一地废墟和甚至还没反应过来的受害者。
大的主流/建制/传统/道德/政治正确/政府,用起模因来反而不那么得心应手。
因为模因不适合增加稳定和确定性,它不是“守序阵营”的。它生来就是为了增加混乱——是混乱善良还是混乱中立还是混乱邪恶,就看具体用的人了。
***
对上班打工养家的“主流人士”来说,不亲身接触的话,很容易轻视模因,觉得那是一群幼稚鬼的无聊恶作剧。
但模因战(Memetic warfare)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
使用模因的宣传者(现在许多极右/仇恨/歧视团体在大量使用模因)都知道,模因是能够创造和操控现实的,近乎魔法的东西。
因为一部分现实,是来自人们的“集体共识/共同想象”。所以,只要能改变“集体共识/共同想象”,就是改变了现实。
真新闻搞不过假新闻,因为假新闻经常是以模因的形式传播的。
另外,国家之间、政治团体之间,一直在进行着模因战。(举个例子,特朗普在2016年的胜选,可能有一部分模因战的功劳。)
总之,模因战是一种综合了信息战和心理战的东西。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普通人在遇到模因战时,心理受到极大冲击是正常的。
【8】我们1班王悦微
全是后期合成的,但头像是我朋友,截屏是他和学生的对话,让整个视频看起来就是一个无良无德的老师在乱说话。
朋友刷视频时候刷到的。视频发布还带了地址,就是他所在学校位置。
不止他刷到了,他身边的很多人也刷到了。
他去质问那个学生,学生说:“不好意思,那我删了吧。”
【9】@Alain王勤伯
他们使用的是一种被20世纪俄文斗争语式长期污染,又糅合了汉语底层黑话的语言
这种语言对中文本身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对下一代中国人造成深刻的混乱。
什么是"必须说几句实话"?
你平时习惯不说实话? 你想暗示自己很勇敢,因为说实话要付出代价? 你想暗示你是假话海洋里的清流?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者口头禅,你可知这样使用中文表达方式是在传递对说实话的恐惧?
中国古代人说: "恕我直言"。这是一种合适体面而且语义逻辑正常的语言,因为直言的方式可能给对方造成刺激。
然而此人为代表的实话一代人,并没有继承古代汉语,也没有丰富现代汉语,仅仅是伤害了祖国的语言。
@张晓舟:胡锡进的所谓战地报道,是领导报告或者给领导打报告的文体,胡八条胡十条。“老胡活了62年……”文体,则是自带摄像机的阅兵式文体,满世界哭着喊着追着自己拍:瞧,永远行走在祖国大地,接受人民的注目礼 😱
【10】@七堇年
现代性的必然,是把人异化、降格为一颗螺丝钉。镶嵌在一有巨大惯性的,荒谬的机器上。
每片雪花,都辛苦而且认真地执行它的工作,只负责一厘米的坠落,雪崩于是发生了。
【11】在我看来,“改革派”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某些人,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这些年来,几乎所有人都沐浴在改革开放红利中,尤其是对于80后、90后年轻人而言,他们没有经历过我们曾经历的那个绝望年代,更不会愿意再回到那个年代。开放与发展,终将如野草春风般,生生不息,成为不可逆转的浩浩洪流。一一王志纲(前新华社记者,智纲智库创始人)
【12】胡志明市某栋建筑物的阳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