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李子柒后,63岁木工大爷火爆外网,他凭什么月入60万?

图|超凡大思聪-摄

最近在Youtube上,有4255万人在共同围观一段13分钟的视频。

视频的主角,是一位中国乡村老大爷,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他为“阿木爷爷”。

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推荐他的视频。

“谁跟我一样,完全不知道这个为啥出现在推荐列表里,但我居然一口气全看完了?”

“如果心情不好,那就来看阿木爷爷造小桥啊,超级治愈的。”

“油管宝藏,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

目前,阿木爷爷在油管的播放量已经超过2亿,订阅人数高达117万,西瓜视频上有267万的粉丝。

有媒体统计,目前阿木爷爷在油管中国区粉丝数排名前五。

阿木爷爷,成为继李子柒的中国式田园生活代表后,又一火爆外网的老匠人。

 01

乡间出高人

阿木爷爷厉害的地方,在于不用钉子螺丝,没有胶水,也不需要任何现代工具,只要一块木头、一把刀,就能雕出一件艺术品。

网友称他为“当代鲁班”。

在一个制作凳子的视频里,爷爷先是拿出一块红木,反复用砂纸摩擦。

用铅笔和尺子在木头上面做标记,画出线条,记录等下要处理的地方。

再手动钻孔、打磨。

接着把木块绑在树上,沿着标记处锯开。

然后一点一点地凿,把不要的地方抠出来。

一排下来,每块木头哪里凹下去,哪里凸起来,都是一致的,分离不差。

把木头分解成各个部分,但依然有某些部位相连。

最后一掰开,就成了一张凳子。

类似的做法,还可以做成一张将军案。

不仅这样,他还用42根榫卯棱、27道锁、4个榫卯柱、1个榫卯基做成了世博会中国馆小模型。

不用一颗钉子,只靠榫卯结构做连接,就做成了一座桥。

把竹子烧一烧,做成摇椅。

又或者是龙舟船

一块木头、一根竹子,一片叶子在阿木爷爷手中都能被玩出新花样。

看完这些视频,真不得不感叹一句:

你大爷不愧是你大爷!

 02

成为“油管网红”的阿木爷爷,其实还是个宠孙狂魔。

2018年夏天,有一天,小孙子看到村子里其他小伙伴有一部挖掘机玩具车,也吵着阿木爷爷要。阿木爷爷看了看,霸气地说了一句:

“我给你做个高级的!”

说完,他就转身离开,出门搬木头准备开工。

他一边看着手机上的图片,一边一刀一刀地凿,尽量还原车上每个细节。

不仅如此,他还用砂纸反复打磨,生怕有木刺会弄伤小孙子。

就是这样一凿、一磨、一个惟妙惟肖的木制小轿车就出现了!

没过多久,小轿车玩腻了。一天,小孙子在吃苹果,他又问:“爷爷,你会做苹果吗?”

这可难不倒阿木爷爷。同样是一块木头和一些基本工具,阿木爷爷在木头上画出了苹果的大概形状,做好标记,描好各个拆卸部位。然后又是各种凿、锯、拉、钻。

没过一会,一个“苹果鲁班锁”就出现了。

除此之外,小孙子平时的玩具:

数字华容道

“会自己走”的小猪佩奇

手摇泡泡机

木制机器人

这些统统出自阿木爷爷之手。

很多看了视频的网友都羡慕不已,纷纷感叹:赐给我一个这样的爷爷吧!

 03

虽然火爆外网,成为“油管网红”,但却少有人知道阿木爷爷经历了什么。

阿木爷爷本名王德生,山东聊城人,今年63岁。

生在50年代,生活很艰难。

9岁那年,父亲意外去世,母亲体弱多病,这让本是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像那个时代里所有男子汉一样,阿木爷爷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他早早就跟着生产队去干活挣工分。

可是,一个9岁的小朋友又能承担多少?尽管村里照顾,一家五口人仍时常吃不饱。

13岁的一天,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只好请来村里的木匠师傅来修。

看着木匠干活,阿木爷爷心里暗暗喜欢上这手艺,萌生了学门手艺赚钱养家的想法。

可按照传统,刚开始拜师当学徒的三年里要跟在师父身边,而且没有工钱,阿木爷爷的家庭条件显然不允许他抛开一切学手艺。

于是,他只好在农活闲的时候以打下手为名义“偷师”;没钱买材料,他就看到什么用得上的工具都抱回家,自己一点点钻研和积累。

木匠不忍心拒绝这个有心学艺的小伙子,于是把他留在身边。

从那以后,他辍学了,跟在木匠身边专心学艺。

阿木爷爷确实是个有天赋的人。第一次上手做活,他就做了个木锅盖。

师傅看了一眼,说:“做得还成。”

一晃50年,这句话,爷爷记到了现在。

“这句话让我觉得我在做木工上有点天赋。”

相比其他师兄弟,他打造的家具总是先被眼尖的顾客买走。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一头扎进木头的世界,潜心钻研。

 04

做木工不是一个很能赚钱的活,但是因为师傅的一句“做得还成”,他足足和木头打交道50年。

如今的他,几乎是一个“人肉CAD”,成品的模样、每块木头该有的长度、哪里要钻个坑、坑有多大,通通在他的脑子里。

最后全靠一支铅笔、一把尺子,画出图纸。

阿木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话,成为了网上的金句:

“干一行就是要爱一行,要对这行感兴趣,但是感兴趣不代表只有快乐,没有痛苦。”

别看视频只有10几分钟,背后的木工制作过程,少则花费两三小时,木拱桥、鲁班凳这些更要做三五天到半个月不等。难度最大的木拱桥,做了半个月。

做木匠,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

日积月累之下,他的双手日渐粗糙,布满老茧,这里一块黑,那里一块伤,指甲边缘发黑。

摊开双手,阿木爷爷的右手中指明显短了一截。这是因为8年前的一个冬天,在切木头时,垫在底下的手冻得发麻,0.3毫米的刀片顺势划下,让他的手指被生生切断。

家人赶忙将他送到镇里的医院,然而在接上手指,拆线七八天后,阿木爷爷又忍疼捡起了家里的锯。

“干活哪有不剐不碰的?”

说完,他又继续锯木头去了。

63岁的他,如今依然在用最原始的方法做木制手工艺品。

“父亲希望老手艺能不被淹没,得到传承,这是他作为匠人的坚持。”

爷爷拍视频的初衷,是希望有观众可以对这门手艺感兴趣,学习模仿。所以,他对细节要求严谨,特意让儿子把每个细节拍摄清楚。

央视曾评论称: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文化外溢,润物无声。

只可惜,现代文明向前,老手艺向后。

上世纪90年代末是木匠的高光时刻。那时候,农村的木制家具产业逐步兴起,只要有好手艺,家里门庭若市不在话下。

阿木爷爷说,很多周边的乡亲慕名而来,专门请他做木制家具。

但是这样的红火没有持续太久。进入21世纪,随着西式家具的引入和现代家具厂的兴起,农村里传统木匠能揽的活越来越少,学习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尽管手工木质家具结实耐用、优点不少,但他最终没等来这一产业的复苏。

从青葱少年变成白发老人,阿木爷爷这项技艺在现代工业社会来临之时被倾轧,消失于主流视野当中。

拗不过时代巨轮,阿木爷爷选择了退休。

 05

这个时代讲求成本和效率,许多手工艺逐渐被机器量产化替代。有些手工艺术甚至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并逐渐被人们淡忘。

比如说木版水印,它是一种版画印刷技艺,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不仅可以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还可以自行创作。

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基本程序复杂,首先要分版,将画面分解开,再把画面上的局部移植到雁皮纸上。

用半透明的雁皮纸覆在稿子上,分别勾描画面上的笔触,以作底稿。

选择合适的版材并做好标记,再将样本黏贴到版子上。等大纸接近干涸,再将版样的纸搓掉一些,呈现墨迹。

完成校审版样后,雕刻、上色、印刷。

整个过程下来,技巧多变,工具多种多样。

这样用双手制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怎么能和机器呆板重复的动作比?又岂能被机器轻易替代?

只可惜,现在已经没多少年轻人愿意学,更没多少人肯花时间钻研了。

又比如剪纸。

剪纸的分类也很多,单色、彩色、套色、分色。

它可以是二维,也可以是三维的立体作品。

剪之前,要画一幅整体作品的思维导图和整体的草图,紧接着画作品的分解图,包括作品的“骨架”。

另一个就是细节图,精确到每个部分的尺寸、形状、布局、卡位。

最后是拼接和组装。

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55%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近六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尚未找到继承人。

曾经,传统的手工艺:漆器、木器、剪纸、蜡染、刺绣……老匠人们精工细作,用心打磨,成就了一个个精品,滋润了人们的生活。

手工艺品,是那个时代、那个土地、那群人民智慧的结晶。

图|菜鸟218-摄

如今,传统工艺也在全社会大机器生产、流水线操作的环境下,陷入了困境。能机器生产的尽量机器生产,不能机器生产的,最后都因成本太高,投入太大,耗时耗力而慢慢消退。

走在街上,我们看不到吹糖人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的都是工厂印刷、字体千篇一律的春联。

图|Ryan_阿赣i -摄

可是,很多优秀的传统工艺,都不是机器能完成的。

它们必须有人的参与。一旦离开了人,产品的独特性便大打折扣,审美性亦会有很大损失,产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便会遭到巨大破坏。

正因为如此,越是在快节奏的喧嚣中,越是专注、克制甚至不事声张的匠人就越有魅力,越值得让我们关注。

图|老调-摄

写在最后:

我是秦桑。

如果不是阿木爷爷的儿子想到用短视频的方式把爷爷的这门手艺传播出去,我猜它的最终结果会和大部分传统手艺一样:被时代淹没,被机器的声音掩盖。

中国有好工匠,好手艺,缺的是挖掘和推广。

文章由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36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