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说茶与梅——我读《茶话会》(5)

这一章的名目曰《茶梅》,由朋友送的一盒台湾“鹿谷茶梅”说起,最后要说的好像并非茶与梅。

茶梅不是茶,也不是梅,应该是一种饮料。

“鹿谷茶梅”原料:信义风柜斗青梅、鹿谷冻顶乌龙茶梅、茶汁、果糖、盐和甘草天然合成香料。其茶汤稠粘,且有完整的乌龙茶叶。

简单介绍了国内生产的几种茶梅,车前子便一笔宕开:

“梅花开的时候,它的风韵已经有不少人论及,车载斗量。但我更喜欢梅花落尽,梅叶老成,尤其是夏天,梅林一走,真有幽静之感,幽深之思:天气与光线正好恰到好处,天气说阴未阴,说阳欲阳,光线则是微言大义,谈吐不凡。”

梅花盛开时不说梅花,何以故,说的人太多,每年的诗文可谓车载斗量。人类喜欢跟风,国人尤甚。就拿文人来说,不仅仅是梅花,春天大抵百花齐放,秋天当然丰收景象;写农村一定是田园风光,写父母无非勤劳善良;一旦涉及从前,便会想到炊烟,且立即起了乡愁。应时,应景,看开头便能猜到结尾。车前子则相反,梅花谢了才去梅林,夏天的梅林才有幽静之感和幽深之思。幽静中感官特别灵敏,于是发现了“光线则是微言大义,谈吐不凡。”车前子本来是个画家,自然听得懂“光线”的语言。或许,那光线除了与车前子探讨作画时的明暗对比,还会诉说梅林春天的喧嚣和夏日的宁静。

“此刻我正梅林一走,觉得自己是危言耸听的长颈玻璃瓶中的一滴酒。光线浓了重了,我就是一滴黄酒;光线淡了轻了,我就是一滴米酒;光线不浓不重不淡不轻,我就是一滴杨梅酒或者葡萄酒。如果葡萄酒的话,就是干红。我喝酒差不多喝到境界,平日滴酒不沾,也能有一分醉意,所以我索性不喝酒而喝茶了。哪天我再去梅林一走,会不会觉得自己是门庭萧瑟的梅桩紫砂壶中的一滴茶?想不到茶更醉人,我不去梅林一走,就已经觉得自己是一滴柴盐油米酱醋茶了。”

奇思妙想啊!走在梅林中,人变成了一滴酒,一滴随光线的变幻而变幻的酒。再走,还可能变成梅桩紫砂壶中的一滴茶。不去梅林一走,便是一滴柴盐油米酱醋茶。换言之,我辈置身凡尘,幸而有“梅林”在,可出尘,可超凡脱俗。

车前子说,绿茶梅,乌龙茶梅和碳熏茶梅,这三种茶梅,他最喜碳熏茶梅:

“我喜欢它的烟火气,有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味道。纱帽笼头,自煎茶吃,卢仝这一首诗传唱千年,‘七碗’之吟,如珠走盘,似水泻地,气韵生动,层层推进,又云蒸霞蔚地叠加一起,饮茶的功效,饮茶的审美,饮茶的文化,在这‘七碗’之中淋漓尽致。‘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饮茶的快感到‘吃不得也’,也是匪夷所思。更匪夷所思的还是:‘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卢仝从茶进茶,从茶出茶,由茶之内的茶吃到茶之外的茶,他之所以被尊为茶中亚圣,道理或许是在这里。”

卢仝,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后人,好饮茶作诗,著有与茶圣陆羽的《茶经》齐名的《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和茶中亚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叫《七碗茶诗》。

七碗茶如我等俗人,喝了也就喝了,估计撑得厉害,卢仝却喝出了七个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前三碗功效一般,第四碗喝出汗了,喝通泰了,平生不平事,居然通过毛孔散发得一干二净。五碗,六碗,七碗——不行了,吃不得也,腋下似乎生出了双翅,扶摇而起。这个,跟醉酒,二麻二麻那种,似乎有点相像,但醉酒不可能“两腋习习清风生”,而是脚步虚浮,脑壳迷糊,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两腋生清风,就要飞升成仙,喝茶喝到这种境界,这辈子值了。

然而车前子最欣赏的是卢仝的“由茶之内的茶吃到茶之外的茶”。诗人关心的,是采茶的百姓。饮茶毕,顺便替赠茶的谏议大夫孟简问一下百姓:你们一年到头,有时间喘息一下吗?

高雅如车前子,原来并没有离开人间烟火气。

2021年11月9日于上海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20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