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读书《山海经》19 | 龙故事之龙的演化

书接上回:既然龙在远古时代仅以“半神”出现,各类小山神也不过仅得了“半龙”的相,那么所谓龙是多种动物综合体的说法是从何而来?亦即,那条有着马首、蛇身、鹿角、鱼鳞、鸟爪之神龙的具象,是否就是早期之龙的形象?

抛开神话世界,先看看这几张图:

这是距今60005000年前的红山玉猪龙(辽宁建平出土)。

看看这条早期的龙,是不是特别萌:肥头大耳,嘴和鼻子前部平齐,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看上去特别像猪头,头部和尾部连在一起,还细致地刻上了眼睛、皱纹,形似小猪。

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玉猪龙头和尾部就不再相连,头上有了角,眼睛为菱形,还有了鬣毛,身体修长而卷曲,已有腾云驾雾之感:

距今约4000年的绿松石龙形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号称“中华第一龙”,是一把非常有特色的夏代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

据推测,墓穴的主人应该是一位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师,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是祭师是用来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的法器。这与我们之前探讨的巫文化有了若干重叠之处——精美的法器、祭师、墓葬、灵魂升天,都是典型的元素。

对比以上不同年代出土的龙可以发现:

第一,它们的造型都比较抽象、单一;

第二,它们都和现在更常见的明清之龙的图案,差别很大;

第三,除了身体如蛇,可以看出原始的“龙”源自蛇外,其余部分没多少相似之处。

红山玉龙因为鼻子像猪,也被称为猪鼻龙;二里头的绿松石龙,棋盘似的一张大脸,鼻子则像个棒槌。可见各地崇拜的“龙”尚未有统一标准。

到了距今约4800-3100年的三星堆龙(成都三星堆出土),以及夏商时期的龙纹,就其形制而言,越来越趋于一致了:身体如蛇,头部不约而同地以动物为原型。到得汉朝出现的龙纹龙图,已经脱离早期酣萌的模样,而显得飘逸、威猛,能量无穷的样子。

在河南博物馆,我看到了现存时代最早、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壁画——四神云气图壁画。这幅画长5.14米,宽3.27米。主题图案是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作为主体的巨龙最为显眼,张口卷住一小神兽的尾部,白虎绘于龙腹部西侧,朱雀位于青龙腹部东侧,周围绘有飘浮的流云。

四神云气图壁画

此时的“龙”已逐渐趋近后世的样子——形体逐渐脱离了蛇的单一形制,出现了马头、鹿角、鸟抓、鱼鳞等多元素组合的综合体。

从前面早期龙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工具可以看出,史前文明人们虽然崇拜龙,但并未到盲目地将其与天同视的地步。

换言之,龙不居于重要地位。

比如同样宣传始祖文化,古人崇拜的神物颇多: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说殷商始祖契(xiè),是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偶然吞下了一只玄鸟的蛋才生下他的。

至于代商而立的周人,追溯起始祖来,是一个叫姜原的女人偶然踩到了巨人的脚印,才怀孕生下了弃。(《史记·周本纪》)

再往下看,代周而立的秦人,始祖名叫大业,来历和殷商始祖一样,也是从一只玄鸟蛋受孕而生。(《史记·秦本纪》)

无论玄鸟还是巨人,并不比龙更高级,重要的是那种神秘感,父系血缘一定来自于人类世界之外。这一类的传说,今天我们称之为始祖神话,是全人类共通的一种文化现象。究其原始,只不过是蒙昧先民搞不清楚女人受孕的原理,将先贤大能嫁接在崇拜的动物或其他神灵上,增加其身世的神秘意味,也增强了其权柄的认可度,是最廉价也最有效的提升族群凝聚力的手段。人们借此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后来懂得了最基础的生理卫生知识,再用新知识解释旧传说。

汉朝之后,“龙”价飞涨,手段如出一辙。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刘邦的血统:他的生父竟然并不是种田的刘太公,而是一条蛟龙?

《史记·高祖本纪》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一眼看去,就是那条“于其上”的蛟龙,再深入细看,实则是“梦与神遇”。也就是说,和她发生关系的,并不是龙,而是一个神,《史记》后文交代是赤帝。刘太公肉眼凡胎不识真神,只看到了化为龙的相——这是内因,出于统治者高贵血统的需要。

还有外因,即佛教的不断渗透乃至大规模输入。佛教的引入一样使用了此方——史料记载,“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因为一场奇异的梦,最高统治者关注到了佛教,求佛经、建寺庙。一起输送过来的,还有印度的龙形象。

据文史学者白化文等先生的研究,印度龙大概是长成这样的:

一是外表如蛇,但可以有脚——四只五只不确定。

二是龙的工作,能够直接降雨——这点厉害,《山海经》里求雨的画面虽然出现龙的元素,但不主要,因为中国神话里有专职的风伯雨师。龙降雨这个工作,是从印度来的,不过后来中国龙把这一行做大做强,几乎居于垄断地位。

三是龙的家族。龙的首领是龙王。龙王还不止一位,有五大龙王、七大龙王、八大龙王各种传说。对中国人来说,接受这个设定,龙的地位有所提升。原来龙只是神明的坐骑,现在大小也是个王了。这一点,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似乎坐实了。

但据《山海经》记载——

古老的中国早有自己的四海神

哪儿轮得到坐骑龙来冒充?

《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猇处东海,是惟海神。”

简译:东海的小岛上有位神,长着人面鸟身,用两条黄蛇作耳饰,脚下(还)踩着两条黄蛇,这位神名叫禺猇。黄帝生了禺猇,禺猇生了禺京。禺京住在北海,禺猇住在东海,他们都是海神

是说东海海神禺猇与北海海神禺京是父子。禺猇的形象是: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日不廷胡余。”《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简译:南海岛上有位神,长着人面,耳朵上挂两条青蛇,脚下踩两条红蛇,叫不廷胡余。西海岛中有位神,长着人面鸟身,耳朵挂两条青蛇,脚下踩两条红蛇,叫弇兹

简单一比较,能看出他们形象大致,喜欢与蛇为伍,与四大荒神相互对照,和龙王爷没有半分干系。他们的形象突出了兽类的特征和野性,相对弱化人的属性,是“自然神”的典型。

那印度传过来的龙王是怎样取代原有的四海神呢?龙王变成海神当然不是一蹴而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最有说服力的是“扩张说”,即从占领非常小的水系扩张到后面的海域。宋代《太平广记》里记载,汴州,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有一口八角井,里边多有龙神,有时会从井里伸出一只手来。吴承恩创作的井龙王很可能灵感源于此。

随着龙王掌管水系这种说法的渐渐传开和深入,龙王也渐渐从井龙王升级到了河龙王、潭龙王,最后到海龙王。由于龙王功能单一,形象突出,便于祷告和传颂,逐渐取得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可。唐玄宗于天宝十年(751年)并封四海神为王。到了元朝各种戏剧开始有了四海归龙王管理的说法。清雍正正式封龙王为海神,海神信仰与龙王信仰的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不过,此时以“龙王”为代表的海神, 已经脱离了早期自然神的属性,更多体现的是人性——龙变成人的样子,有了人的情感、情绪,和凡人相爱等等,可以看到人类此时对海洋的认识已经不再心怀恐惧和敬畏,而是将人类的认知架构在对海洋的认识上。

这样看来,我们今天所谓的“综合龙”,是中国传统的早期龙和印度输入的龙形象,逐渐演变成的中印混血龙。

到了宋代时,朝廷给它建了一个五龙庙,算是官方承认了龙王神的地位。即便如此,当时龙王的概念依然比较弱。它有早期中国龙的古老元素,也吸纳了印度龙的很多特征,同时,又按照中国人的需求(农业社会对雨的需求非常依赖),对这些特征做了很多调整和改造,成了更符合当下的样子。

回过来看龙,一个疑团越来越大——龙的地位不高,线索是比较清晰的,为何可以代表最高统治者皇帝?

青旅涛哥手书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383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