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诗经》(01)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它的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约为公元前1185年)到春秋中叶(约为公元前585年)之间,历时600多年,所以说《诗经》是三千年前的文学作品。

01  《诗经》的来源

《诗经》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其中的“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是这样从民间采集来的;而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则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

话说,初春三月,阳光明媚,万物复苏,老百姓也要开始到田野去耕种干活了。此时,采诗的官吏,像勤劳的小蜜蜂出去采蜜一样,摇着木铎(木制的铃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民间收集民歌。

木铎声一响,人们便聚集起来,民歌“选秀比赛”便开始了。采诗官就好比评委,有点文学细胞的人纷纷上前,把自己创作的民歌唱给采诗官听。

中国地域宽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又不通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经过海选,选拔再选拔,斟酌再斟酌,优中择优。然后,采诗官携带着好听的、优秀的民歌飘然而去。采诗官把从民间收集的民歌,献给朝廷乐师,乐师给配上更好听的乐曲,最后唱给天子听。天子听完后,就对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600年间历史,到现在只留下300多首诗歌,而且还有很多是官方发行,留下来的必定是精品中的精品。采诗官听到的,都已经是当时当地能够拿的出手的诗歌;经过采诗官的鉴定,肯定会筛掉很大一部分;经过乐师谱曲配乐,给天子听到的,一定还会删掉一部分;广泛流传,从流行诗歌,成为经典诗歌,那就没剩下多少了。

据说《诗经》原来有三千多首,孔子一顿猛删,就只剩下现在我们能见到的305篇。可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孔子只是做了一些整理工作而已,毕竟几百年流传下来,那时候文字和音乐的流传还很不方便,零零散散的,稀稀拉拉的,是孔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进行了修复,让《诗经》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不会跑得找不到“家”。

02  《诗经》的音乐性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就是说,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诗经》中的诗歌,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诗经》也可以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因此,《诗经》既是文学的起源,也是音乐的起源、表演艺术的起源和戏剧的起源。

《诗经》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每一篇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公孟篇》曾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曾弦歌三百五篇。

风、雅、颂的划分,除了内容的不同,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馀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

雅是周王朝核心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核心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

就像每一个朝代,基本上都有每一个朝代的官话。比如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比如宋朝的官话,是以河南开封话和洛阳话为主要的官话形式。周朝时期的官方语言,一般认为是《诗经》中的雅言。

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时代太久远,有些已经不可考,民间的很多东西早已湮灭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下。但从现存的史料中,可以从上古到商周的祭祀和巫术中,隐约窥见音乐和舞蹈的痕迹。

比如,商代的音乐主要有“巫乐”和“Y乐”两种。 巫乐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的音乐,由巫师在祭祀时演唱,用以娱神,作为沟通神人的一种手段。 Y乐是商王室的宫廷音乐,是商王享乐的靡靡之音。这里的“巫乐”就相当于雅乐,“Y乐”就相当于颂。

自春秋开始,战乱频仍,作为乐章的《诗经》也流落街头,颇为淆乱。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著述工作,同时也整理过《诗经》的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使《诗经》的音乐性得以短暂的流传。

奈何音乐终究没有文学方便流传,到现在,我们只能见到《诗经》干巴巴的文字。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40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