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之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直播,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言简意骇,确切地说明“文”于“质”的关系,为后世提供一个君子人格模式。
“质”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文”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前文讲到,子桑伯子认为孔子是一个文胜于质的的人,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是质胜于文的人。
“野”是指粗陋之意。有些人,肚子里有知识,但讲话粗枝大叶、不拘小节,对别人不客气,或者穿衣打扮不修边幅,这就叫“质胜文”。
“史”是虚伪浮夸之意。一个人尤其注重外在修饰,比如穿衣入流,会用香水,但是一张口却发现腹中空空,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浮夸。
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不是孔子提倡的。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需要相互配合,“彬彬”就有配合的意思,从字形上看是两个木头比肩而立,相互协调搭配。
文和质是可以结合的,既对内在有要求,也对外在有讲究。对外在孔子表现的可以说是非常讲究的一个人,上朝怎么走,退朝怎么走,进了家门应该如何走,见宾客应该怎么走;看见了上级应该怎么做,看见了朋友应该怎么做,看见了妻子应该怎么做。可以说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繁文缛节”,这些都是外在的文饰。
但孔子自己绝不是只有外在,他还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他读了那么多书,并且编纂了《诗》《书》《礼》《乐》,还精通六艺,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学问家,他就做到了文质彬彬,将内在于外在结合的非常好。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质胜文“太多,那个时期比较崇尚道家,他们文采出众,天自不凡,但外在却放纵不羁,仿佛与世界不和,就是要光着身子打铁,喝酒,以天为盖,以地为床。
”文胜质“的例子就太多了,肚里没水,外表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有时候自己静下来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是“文胜质”多一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首先要把质的部分提高,当你有了真才实学的时候,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可以再多一点关注自己的外在,最近很火的那个全国最年轻的数学天才,清华的教授,就是“质胜文”,肚子里有最好的知识,但他的课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听下去。如果他可以外在的表达能力上再下一点功夫,可以将更多的东西传递出去,那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45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